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心净化论(853)佛说四十二章经(38)

(2024-04-09 00:13:50)
标签:

佛法

赞评

杂谈

佛经原文接上)被辱不瞋难。(宋真宗注:不忍小忿,则兴诤端;非理相干,能以惰恕,斯亦难矣。)
【海印赞评:世尊继续说道:被辱不瞋难。宋真宗注释说,不能忍受小的忿怒,就会兴起矛盾争讼;遇到不合情理的侵犯,能够以懈怠宽恕止息纷争,这是非常难的。人被侮辱之后,能够不生怒火,能够不生怨气,能够不起纷争,这是非常之难。不信反躬自问,有没有遭受无端指责,遭遇无理批评,或者蒙受不白之冤,此时有没有火冒三丈,或者满肚子委屈,或者心存怨恨。如果这时能够宽恕他人,内心不生任何忿恨,这人一定是个大丈夫,是一位身在红尘、心已出世的高人。我们非常赞赏东坡先生,“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敬佩他的豁达大度,可知他忍受了从高官到囚徒的含冤苦痛,经历了那种“命如汤鸡”等待宰杀的落魄惊恐。我们读一读他意气风发之时所写的《留侯论》,也许能找到他被辱不瞋的根据。他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用了张良的典故,说明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后来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被连续三次折其傲气。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后来成为汉高祖建立汉朝的重要谋士。另有被筑坛拜帅的大将军韩信,当初忍受“胯下之辱”,也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和张良、韩信等一样,都是“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的人物。苏轼号东坡居士,与僧人佛印相交甚深,诗词歌赋无不饱含佛理。释迦佛说六度无极,其中说到“忍辱”,苏轼就用张良等人的故事验证,证明佛法为什么能与儒家道家诸子百家融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真正做到“被辱不瞋”,光有“度量”还不够,因为被侮辱后对外不瞋,还不足以说明内心不瞋。内心嗔恨的结果,至少会导致自己生病。如果真能“忍辱”,就要做到不以侮辱为侮辱,去掉那个执着被辱的“我相”,达到了“忍辱波罗蜜”的境地,而这绝不是“厚黑学”等等外道,所能够理解证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