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净化论(830)佛说四十二章经(15)
(2023-11-02 15:41:49)
标签:
佛法赞评 |
(佛经原文接上)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佛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宋真宗注:
剃除须发,蓋欲睹形厌俗饥寒之患;求乞度时,故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自然身心澄净;食欲不生,则可日进其道法也。)
【海印赞评:佛说:剃除须发成为沙门接受佛法的人,应当去除世俗敛财欲念,乞讨食物补足生活之需,只求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谨慎不再求取其他。世尊在这里提出对出家人的的要求,非常简单明确,就是“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由此可见,坐豪车,吃盛宴,贪图钱物,这只是世俗的欲念,而出家修道的人,必须“慎不再矣”。世俗千变万化,惟有道法不变,真正的修行人,需要抛弃世俗的功名利禄,上乞法于天,下乞食于人,只需有饭可吃,有床可睡,身无长物,少欲知足,自然而然身心澄净,日进道法。向天乞法,是表明我不能狂妄,天比我高,只有获得天心,才会现出无限大心。乞食于人,是表明我的生命,乃至吃穿用度,都是由别人供养,必须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乞法乞食这些出家修道的表现,其实是在做法布施,是用自己形象自己行为,在告诉他人“去世资财,乞求取足”,这既是在修道,也是在做法布施。我等也许没有认识到,也许没有做到,所以见地不够,难以成道。历朝历代有人按照佛的教导做了,所以成了高僧大德,而我们在家的圣人也曾提醒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们把此话与佛说对比一下,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南怀瑾老师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高僧大德,为了防止自己生出贪着之心,不在一棵桑树下面住三次,叫做不“三宿空桑”,是不是空乏其身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