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天刷8小时社交媒体,却还是觉得“没人真正认识我”
标签:
健康健康指南 |
小周在一家公司做运营。因为工作需要,她几乎全天都挂在社交媒体上。
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刷微博、看朋友圈。午休时间刷小红书,下班路上还要刷会抖音。她觉得:信息不能漏,热梗要跟上,朋友发了新自拍也要点赞,才不会显得疏远。
但奇怪的是,越刷越空。
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明明和那么多人互动,评论、点赞、互回消息,可就是觉得“没人在乎我”。
直到有一天深夜,她发了一条很平静的朋友圈:“最近有点累。”
10分钟后,收到了21个点赞,0条评论。
小周盯着屏幕,忽然鼻子一酸。她删了那条朋友圈,关掉手机,翻来覆去,彻夜难眠。
为什么社交媒体越用越“孤独”?
其实小周的感受,并不孤单。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研究调查了19–32岁的年轻人发现:社交媒体使用时间越长,用户的主观孤独感越强烈。每天刷得越多,反而越觉得没人理解你。
更有趣的是,学者贝耶发现,主动发动态、评论、点赞,和只是被动刷一刷别人的生活,在“让人感到孤独”这件事上,并没有太大区别。
也就是说:你并不是因为“刷得不够热闹”而孤独,而是因为你的真实情绪在平台上没有被回应,久而久之,大脑会产生“我不被看见”的心理落差。
如果你也有小周这样的感觉,不妨试试下面这几点:
1. 把社交“从线上拉到线下”
哪怕只是约个老朋友喝咖啡,或者和同事走路下班聊一会天,面对面交流带来的陪伴感,是线上点赞给不了的。
2. 给社交媒体设置“界限感”
比如设置 App 每日限时 30 分钟,或者每周一天“断社交媒体日”。给自己情绪一个喘口气的空间,回到生活的“真实频率”。
3. 关注互动的“质量”,不是数量
你并不需要几十条点赞和评论,你需要的是一个能听你说完话的人。那些高质量的深度交流,哪怕不频繁,也能真正填补孤独感。
回到小周的故事:
她后来开始主动找老朋友聊天、午休时去楼下晒太阳、下班后学会给自己“关掉社交开关”。
她说:“我的孤独不是没人理我,而是好久没有和人认真说话了。”
不是所有社交都能驱散孤独。
有时候,“被看见”比“被点赞”重要得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