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时这5个坏习惯易致癌,在很多家庭都常见

标签:
健康指南 |
分类: 养生保健 |
文/李淡淡
在家吃饭,在中国人看来,是安全,健康,团圆的象征。但你一定想不到,很多中国家庭的做菜习惯,看起来是居家妈妈的省钱必备“良方”,其实是在悄无声息地“毒害”我们的健康,或引发癌症。
坏习惯一:炒菜后不刷锅接着炒
刚炒过鸡蛋,锅里还有一些底油,没事,接着再放点油接着炒其他的菜,这样既省钱也省油,一举两得。刚炒过青菜,没啥油,锅也是干净的,那就继续用呗……
然而,看似干净的锅表面会附着油脂和食物残渣,也就是“锅垢”当再次高温加热时,可能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
坏习惯二:炒菜不开油烟机或炒完马上就关
菜马上就要出锅了,关火、关抽烟机、盛菜,一系列的动作一气呵成,一道菜宣告完成。
中餐最重要的烹调方式就是炒,而炒又会生出大量油烟。如果是火特别大,菜烧焦的话,更会引起有害物质释放,特别是对呼吸系统产生危害,有可能有诱发肺癌的可能。
事实上,油烟机排除废气也是需要时间的,当炒菜结束后仍有未排干净的废气残留在厨房。
炒完菜后,不妨让油烟机继续运转3~5分钟,确保有害气体完全排出。另外,在炒菜时尽量关上厨房门,将窗户打开通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有害物质在厨房内的残留。
坏习惯三:油冒烟时才下锅
刚学做菜的时候,怎么看油是否热了?什么时候放菜?很多老一辈会强调,看到油锅冒烟就行了。
老一辈使用的是粗榨油,现在的食用油一般都经过了精炼,去除了大量容易“冒烟”的杂质,烟点比较高。开始冒烟的时候,说明油温已经挺高了,往往已经达到200℃以上。
油温太高,可能会产生一些致癌物质,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食物本身的营养流失。在烹饪过程中,最好是热锅冷油。
坏习惯四:用剩油炒菜
炸东西时,用油量比较大,会过日子的人不愿意浪费,就把煎炸过的油重新收集起来,存着下次炒菜时接着用。
听起来是挺节约的,可是,用过的油里,会含有上次煎炸时的各种残留的有害物质,主要是苯并芘的成分,还有些醛类、杂环化合物等。
食物油最好只用一次,在控制好油温情况下,最多2~3次。由此看来,在街边的炸串、炸臭豆腐是吃不得了呢。
坏习惯五:迷信“土榨油”
很多老人习惯在赶大集的时候,从村民手里买的“土榨油”,没经过提炼的毛油,认为自然、健康。
其实,正因为这些油未经过精炼加工,杂质多、烟点低,稍微一加热就浓烟滚滚,产生这么多油烟对身体可不好。
而且,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一些产品黄曲霉毒素超标严重,而黄曲霉毒素也是著名的1类致癌物。
版权声明:本文为《健康指南》(微信号:jkzn1988)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前一篇:吃元宵时要注意哪些禁忌?
后一篇:养生延寿“七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