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易发疾病应对 + 冬季防寒误区

标签:
胃肠道溃疡病防寒保暖误区健康 |
分类: 养生保健 |
受冷空气影响,天气降温,还伴随寒风和小雨,又冷又湿让人头皮发麻,浑身直打哆嗦。这样的骤然降温,不单健康人感觉不适,那些原本就有基础病的患者更是难受,稍不注意就会导致病情加重,因此,专家提醒各位:寒潮来袭,要做好防冷工作,以免被寒流“击中”。同时在饮食上切勿因为御寒而大吃大喝,要知道饱餐会引起心脏、肠胃负担加重,同样也会诱发疾病。
一、心脑血管疾病
●减少或停止晨练,注意头部保暖
●多喝白开水,不宜大吃大喝
“气温下降,医院心脑血管病患者肯定会增加。”医生说,“气温低,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中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应该防寒保暖。”
天气突然变冷,寒潮刺激会使患者交感神经异常兴奋,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周围血管收缩,导致收缩压及舒张压上升,容易造成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或者心脑血管系统供血不足,血管的血栓破裂等各种“异常事件”,这就容易导致脑出血、脑梗塞以及心肌梗塞等危险。尤其是本身曾患过中风、心梗、脑梗等疾病的患者,更易因气候变化而旧病复发。
温馨提醒:
心脑血管病人在寒冷的季节里,应尽量少出门,减少或停止晨练。如果一定要出门,需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注意头部保暖。
另外,在家中要通风,适量运动,多喝白开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饮食上,切勿因为要御寒,而大吃大喝。黎励文说,天冷打边炉、煲汤焖肉,吃多点高热量的食物来御寒,这是多数人的想法,但对于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衰等疾病的患者来说,饱餐会增加心脏负担,很有可能加重原有疾病。因此,饮食还是要注意膳食平衡。
当然,由于气温变化,血压也会有所波动,如果每天监测血压,发现连续3-4天血压都出现升高的状况,就应该去医院就诊,让医生来调整药物。
二、呼吸道传染病
●注意增减衣服,注意颈部保暖
●戴上口罩给呼吸道保暖
受气温、湿度、气压的影响,气温骤变会影响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引起人抵抗力低下,感冒、冷空气刺激、潮湿等均会诱发呼吸道疾病。老年人和儿童更是易感人群。
医生说,哮喘患儿很容易因为感冒而诱发哮喘急性发作。一到季节变化的时候,哮喘患者就会明显增多,其中有老病号因为季节交替,出现症状不稳定的、复发的,也有新发的哮喘患者。这一现象源于哮喘病本身的诱发因素———环境因素,可以说都是气候惹的祸。
温馨提醒:
哮喘患儿的家属应当养成随时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根据天气变化来给孩子增减衣服,尤其要注意颈部保暖和戴口罩给呼吸道保暖。
在降温季节及时给孩子添加衣服很重要,但很多家长常常给孩子穿得过多,里三层外三层,裹得像个粽子一样,“宁愿穿多,也不愿意给孩子穿少”,但家长们不知道穿多了孩子出汗,背后内衣湿透了,一样是“凉嗖嗖”,也很容易让孩子感冒。所以,家长给孩子添加衣服的时候,应该适度,不可走极端。
另外,在用药方面,建议在这个气温变化较大的阶段,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加量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具体用法是可在哮喘发作季节前2周左右开始加量吸入皮质激素作预防性治疗。
三、骨关节炎
●穿上秋裤保暖,尤其注意膝关节
●睡前热水泡脚
一到湿冷的冬季,一些骨关节炎患者就会开始疼痛了。有时候他们对天气变化的预感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所以,在寒潮来临的时候,骨关节炎患者一定要做好全身保暖,尤其是膝关节、颈椎、腰椎等。
温馨提醒:
据了解,在不穿秋裤的英国,其患骨关节炎的人群要比我国多得多。所以,秋裤虽然不时髦,但在寒冷的季节,还是穿上为好,尤其从小都没有经过耐寒训练的孩子。
另外,奉劝在大冷天还穿薄袜、短裙的美眉,膝关节受寒,也许现在不会有什么症状,但随着年龄增大,关节病症状也许就会出现,因此,年轻时“要风度不要温度”,其后果将会很严重。
专家还建议,如果有膝关节炎的患者,晚上临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如果没有静脉曲张,最好泡到膝盖部,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起到保护关节的作用。
四、胃病
●别让腹部着凉
●宜少吃多餐定时定量
冬季是溃疡病的高发季节。医生说:“降温后胃病患者肯定会增多。”寒冷可刺激胃的血管收缩,导致胃黏膜的自我修复功能减弱,而那些原本有胃病的人,就很容易因为进食破坏胃黏膜,致使出现胃胀、胃痛,甚至胃出血等症状。
胃病在中医上分为实证和虚证。虚证患者的病程较长,特别容易反复,尤其是在饮食不规律、天气变化、情绪紧张状态下复发。胃部疼痛一般不剧烈,以空腹或晚上疼痛为主,进食或饮水后疼痛可减轻,不敢吃生冷的东西,吃了生冷的东西容易出现胃痛反复。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怕冷或平时四肢比较凉。这类表现在中医中属于脾虚胃寒。
温馨提醒:
在冬季,胃病患者一定要避风寒,穿多一点,尤其是腹部保暖。其次,饮食上,宜少吃多餐、定时定量,使胃中常有食物中和胃酸。同时,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减轻胃肠负担,切忌暴饮暴食。更要注意少吃生冷、过热、过硬、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可以尝试药膳调理:胡椒煲猪肚:将猪肚洗净,猪肚下锅加入10粒左右的白胡椒,约煲两小时,汤稠猪肚熟时,取出猪肚切丝,加入食盐、料酒等调料,即可饮汤吃肉。此药膳对平时怕冷的阳虚者较为合适。
防寒误区解读
寒流伴着冷雨突袭,持续的阴冷潮湿让不少市民大感“伤不起”,于是市民纷纷采取各种措施防寒保暖。专家指出,市民防寒需得当,不少市民防寒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穿衣越多越防寒
“天一冷,不少家长就把孩子裹得像个粽子,以为穿得越多越好。”医生发现,不少最近患上感冒的孩子是因一时穿得太多捂出汗,觉得热过头了又穿得太少,一热一冷,身上毛孔张开时突然受风寒侵袭,一下子反而容易着凉。
对此,专家称,孩子体内阳气本来就盛,加上日常比较多动更容易出汗,所以衣物的增减不能过骤过多,应以温暖为当,不必遇到一点风寒马上就“全副武装”。
误区二:多喝酒吃辣涮火锅
一降温,本来就喜欢喝两口的人有更充足的理由:多喝几杯最暖身,而且度数越高越好!同时再吃个红油火锅,浑身都暖烘烘。天寒小酌几杯,确能加快血液循环,起到一定的御寒作用。但若喝高了,醉酒或醉后睡着,未及时保暖,更容易受寒。向来不乏年轻体壮的小伙子因熬夜喝酒,酒醉后受凉出现面瘫的,因此想通过喝酒来御寒的人,一定要控制好酒量。
至于涮红油火锅,则应因人而异。对体质虚寒的人,火锅有助促进气血循环,起到暖身作用,但阴虚火旺和湿热体质的人却不宜吃得太辣,以免出现口干咽燥、便秘,甚至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对于有痛风史的人,应少喝反复熬煮的火锅汤,因其中嘌呤含量高,若跟啤酒一起喝,更易诱发或加重痛风。
误区三:“猫冬”在家不受冻
天气湿冷,有些老人家喜欢紧闭门窗“猫”在家里,以为这样做更保暖。对此,专家认为不太可取。即便是冬天,也应适当开门窗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另外,运动有助增强体内血液循环,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容易腹胀的人群,每天更应适当运动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改善胃肠功能失调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