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六旬的张大妈做家务时,左手中指指尖不慎被菜刀划了个小口子,张大妈当时用“创可贴”将受伤的指尖紧紧缠住。血是止住了,伤口却十分疼痛。张大妈想:忍一忍就会过去的,就这样硬撑了一个多星期。等到疼痛慢慢减轻,张大妈揭开“创可贴”一看,左手中指整个末节已全部变黑干瘪。她急忙赶到医院外科就诊,结果诊断为:“左中指末节干性坏死,”医生只好将坏死的手指截掉。

4岁的兵兵不小心被铅笔刀划破了手指,妈妈看只是一个小小的伤口,就到药店买了张创可贴,将孩子受伤的手指紧紧缠住。由于忙于工作,妈妈也没再给孩子换药。两个星期过去了,孩子还是喊痛,妈妈这才带孩子看医生。医生打开创可贴一看,孩子伤口处已经感染变黑并坏死。医生不得不将坏死的一截手指截掉。
以上两例,导致手指坏死截指的原因都是缺乏医学常识,错用了创可贴。
现在,不管是日常家居,还是出门旅游,人们总会备上一些创可贴作为受伤后的应急之用。在日常工作、生活过程中,小的摩擦伤、割伤、扎伤、烧伤、烫伤、烙伤等不可避免。许多人不管遇到什么伤害,都喜欢贴上一张创可贴,认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把创可贴当做“万能贴”是错误的。创可贴,又名“止血膏布”,并不能包治百创,也非百创可贴。恰当使用创可贴可以有助于止血,并加速伤口的愈合,但使用不当却会导致伤口化脓、延误伤情。
一、创可贴的使用范围
创可贴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它只适用于创伤较为表浅、伤口整齐干净、出血不多而又不需要缝合的小伤口,起到暂时止血、保护创面的作用。
二、创可贴的正确使用
1.贴前将伤口清理干净。使用创可贴前应先检查一下伤口内是否留有污物、异物。必须先将伤口清理干净后,才能贴上创可贴。创可贴打开后,应避免污染药面,贴上后伤口周围要保持干燥、清洁,不能沾水和受到污染,创可贴浸湿后应立即更换。
2.缠绕不要太紧。使用时不要缠得太紧。若缠得过紧,危害有两个:一是伤口不透气,易发生厌氧菌感染;二是容易使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受阻而发生缺血性坏死。
3.及时更换。贴创可贴48小时后,应取下来再换新的。
4.必要时只做止血用。伤口流血不止,可用创可贴缠紧,待出血停止或一个半小时后,改用纱布包扎。这样做既可发挥创可贴止血快的优势,又可避免创可贴透气性差的缺点。
5.如果贴在伤口上的创可贴被水浸湿,要立刻更换。在户外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创可贴的吸水能力很好,如果置之不理,伤口等于直接泡在水里,反而成了细菌滋生的温床。现在,虽然市面上出现了一种防水创可贴,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贴在户外活动中最容易受伤的手关节部位,防水性能完全得不到体现。
6.伤口出现异常应及时去医院。若在使用24小时后,发现伤口有发热、疼痛难忍、肿胀加剧等异常情况,就应考虑到可能是创面发生了感染,要立即去正规医院做外科消毒防感染处理,有感染时还应加用抗感染药物。
三、哪些伤口应避免使用创可贴
由于创可贴的吸水性和通气性都较差,贴上创可贴,不但不利于创口分泌物的引流,而且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使伤口和伤口周围的皮肤发白、变软,导致继发感染,因此,遇到以下七种情况,不可用创可贴。
1.创面大的伤口。创面较大的伤口不能使用创可贴,应去医院做消毒、清创、缝合和包扎等处理。
2.不干净的伤口。创面不干净或伤口内有异物时,不能直接用创可贴一贴了之,应先清创或取出异物后再做消毒和包扎。
3.污染或感染的伤口。对已污染或感染的伤口、创面有分泌物或脓液的伤口也不能使用创可贴。
4.深而窄的伤口。对铁钉等扎伤,应避免用创可贴包扎。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先止血,后使伤口暴露,防止厌氧菌感染伤口。如果扎伤或割伤人体的铁钉、刀口生锈,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等。
5.动物咬伤的伤口。被动物(如猫、狗)咬伤后也不能使用创可贴。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首先,清洗伤口。用止血带或绳紧紧扎住伤口后,立即用20%的肥皂水反复冲洗,然后再用干净的清水冲洗,把含病毒的唾液、血水冲洗掉。其次,挤或吸出伤口内的血液。能挤压的地方,边冲水边将伤口内的血液往外挤,不让病毒吸收到人体内。无法挤压的地方用拔火罐将伤口内的血液尽可能吸出。第三,进行消毒。冲洗完毕,马上用75%的酒精或碘酒擦,也可用烧酒涂擦伤口内外,尽可能杀死狂犬病毒。最后,到当地防疫部门注射狂犬疫苗。
6.烧烫伤后出现破溃、流水的伤口。烧烫伤后出现破溃、流水的伤口,如果用创可贴来贴,伤口分泌物无法引流,会造成继发感染。
7.轻度擦伤伤口。对皮肤仅有轻度擦伤,只有少量出血者不必使用创可贴,否则有可能造成伤口化脓。
四、创可贴使用七误区
误区一:创可贴是万能药。创可贴并非万能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创伤。一般情况下,创可贴主要用于一些小而表浅的伤口,尤其适用于切口整齐、清洁、出血不多而又不需要缝合的切割伤,如刀切伤、割伤、玻璃划伤等。对于较大、较深且有异物的伤口,不宜使用创可贴,这种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对于已污染或感染的伤口,如较重的皮肤擦伤、烧烫伤等,不宜使用,因为创可贴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差,不利于创面分泌物及脓液的引流,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至于毛囊炎、疖肿、化脓性感染的伤口以及各种皮肤病,更不宜使用。
误区二:伤口未经消毒或清洗就贴之。这样,创可贴不但不能保护创面,反而为创伤处细菌提供了适宜其繁殖的温度,尤其为“厌氧菌”创造了有利于其生长的缺氧环境。如此使用创可贴,轻者延缓了伤口的愈合,重则伤口化脓溃烂。用创可贴前,首先要检查一下伤口内是否留有污物。如有不洁物,须用消毒的生理盐水先将伤口清洗干净,然后再贴上创可贴。
误区三:延时更换。虽然使用前经消毒处理过伤口,但由于消毒仅能相对无菌,残留的细菌在伤口的渗液培养下,仍可很快繁殖。如24小时后不再次消毒更换,伤口极有可能感染。伤口周围要保持干燥清洁,创可贴应一天一换。
误区四:缠得过紧。创可贴不能缠得太紧,以免伤口不透气而发生厌氧菌感染;而且缠得太紧还容易使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受阻而发生缺血性坏死。
误区五:浸湿后不及时更换。洗手或洗脸后伤口皮肤及创可贴被水浸透,如不及时更换,易致局部皮肤水肿,从而降低局部抵抗力,导致伤口感染。假如皮肤受伤破损,且无条件及时消毒伤口;或所用创可贴被水浸湿,而身边无新的更换,这时宁可暂时不用创可贴,让伤口暴露在空气中。这样,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抑制“厌氧菌”的生长,而且可利用空气的对流,使伤口保持干燥,从而抑制细菌繁殖。
误区六:防水创可贴不怕水。市场上的防水创可贴比普通创可贴要受欢迎。但并不是使用了防水创可贴就能长时间与水接触。如果创可贴与伤口周围的皮肤粘贴得不严密,尤其是特殊部位,如指尖、指关节部位、膝盖和肘部等,防水也变得不“防水”。在使用防水创可贴时,尽量少与水接触,要注意观察和保护伤口,不要麻痹大意,要及时更换被水浸湿的创可贴。
误区七:一贴了之。伤口贴上创可贴并不等于就“万事大吉”,可置之不理。要注意保护伤口。使用创可贴后,伤口局部尽可能少活动,避免活动性出血;不可将创可贴弄脏、弄湿,避免污染;不要经常用手捏压伤口,防止碰撞,以免伤口裂开。要注意观察伤口的变化。更换时还要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是否有化脓感染和缺血性坏死。如果发现伤口发热、灼痛、肿胀加剧等异常情况,应考虑到可能是创面发生了感染,要立即去医院外科作消毒处理,有感染时还应加用抗炎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