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冒了,怎么吃

(2013-11-01 10:34:09)
标签:

健康

分类: 养生保健

《健康指南》为您的健康指南——深秋、隆天和早春,如果不注意,就可能染上感冒。那么,感冒病人该如何进行饮食调理,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呢?感冒了,怎么吃

1.饮食宜清淡,忌油腻感冒后,人的体质减弱,食欲受到影响,脾胃功能、消化能力也降低,此时应尽量避免食用猪肉、牛肉、油炸食品等难以消化的油腻食物,而应选用营养丰富而又容易消化的清淡稀软食物,这样有利于减轻脾胃负担。即使食欲尚好者,饮食也应保持清淡稀软,易于消化。因此,各种粥和汤就是感冒后最合适的食物了。大米粥、小米粥、小豆粥、玉米面粥、藕粉、面条、蛋汤、牛奶、豆浆、菜汤、鲜果汁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易消化,营养丰富,适合感冒病人食用。

2.以少食多餐为佳。感冒之后,人往往食欲减退,有发热时更为突出。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时各种消化酶被破坏或活性低,导致了病人不想吃东西,如果硬是多进食,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不利于肌体集中力量抗御外邪,有可能延缓感冒的痊愈。因此,感冒病人以少食多餐为佳。

3.宜多饮白开水、淡茶水感冒时多有发热、出汗,体内丧失的水分较多,所以应多饮水,每天的摄入量应在2500~5000毫升之间。大量饮水能补充水分,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体内代谢废物的排泄,使体热得到及时散发。白开水是不错的水分来源,如果嫌白开水太淡的话,还可以试试淡茶水。淡茶水有很好的利尿作用,且兼发汗、健胃的功效,还能清除内热,其中淡绿茶水的效果更好。但要注意避免喝咖啡、苏打水及甜味饮料。

4.应该补充优质蛋白质。感冒比平时更需要蛋白质。当遭受病毒侵袭时,人体产生的抗体实际上就是蛋白质,它们能中和某些感染因子,杀灭病原菌并将其排除体外。所以,蛋白质每天应该摄取90克左右,其中优质蛋白质应该占40%以上,比如鲜奶、瘦肉、鸡蛋、豆制品、鱼类等应占一定比例。

5.应该补充维生素。新鲜的水果、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如:胡萝卜、菠菜、芹菜、南瓜等含维生素A较多;大豆芽、花生等含维生素B较多;西红柿、柿子、苹果、芥菜等含维生素C较多。如果在食物中摄取的维生素不足的话,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维生素胶丸、片剂来补充。

6.宜适当食用葱、姜、蒜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辅助治疗、抗病作用的食物有很多,如葱、生姜、大蒜、辣椒等。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所致,所以可吃些辛辣发散之品,以助邪外出。葱的使用始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功能发表通阳,可用于感冒风寒之头疼、鼻塞。生姜功能发散风寒、温中健胃,散寒止咳,既可用于风寒感冒的头疼、咳嗽,又可用于胃寒引起的食欲减退、呕吐。大蒜、辣椒都是辛辣的食品,对风寒感冒、食欲不振适用。

7.喝碗鸡汤。德国医学人员经过长期研究证实,鸡汤是一种效果良好的家庭“常备药”,它能帮助人们有效抵御严寒,驱走流感,如果将鸡肉和蔬菜一起做菜还可起到消炎的作用。早期感冒患者通常会出现不断咳嗽、鼻塞、鼻黏膜干燥等症状,这时,患者要尽量多饮用流质食物,以保持黏膜湿润,便于清洗鼻部和喉部,此时饮用鸡汤有助于将病毒排出体外。

8.忌饮酒和浓茶酒类,尤其是高度的烈性酒,可使全身血管扩张,兴奋大脑中枢,影响睡眠,引起头痛,降低抗病能力,使病情加重,故感冒病忌饮酒。浓茶不仅影响感冒病人休息睡眠,茶叶中某些成分还会对抗、降低或干扰解热镇痛药的效果,一些治疗感冒中成药的生物碱成分容易与茶叶中的鞣酸产生沉淀反应,使药物失效,所以,在感冒治疗期间,最好不饮浓茶,更不要用浓茶水送服药物。

9.忌饮食不节食物与药物一样,有“四气”、“五味”的属性,不同类型的感冒,应选用不同的食物。如随意食用,饮食不节,不仅对感冒不利,还会使感冒迁延难治。如风寒感冒宜吃具有辛温发汗散寒之品,忌食生冷瓜果及冷饮等,因这些寒性食物会使黏膜、血管收缩,加重鼻塞、咽痛等症状。风热感冒者宜吃辛凉疏风清热利咽食物,风热感冒发热期,应忌用油腻荤腥及甘甜食品,因这些食品有碍脾胃之运化,生痰酿湿而引起咳嗽、咳痰,对感冒脾胃滞者不利。故大鱼大肉、糯米甜食、油炸糕等不宜服食;风热感冒恢复期,也不宜食辣椒、狗肉、羊肉等辛热的食物,以免伤气灼津、助火生痰。暑湿感冒,除忌肥腻外,还忌过咸食物如咸菜、咸带鱼等,因过咸会凝湿生痰,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加剧。不利于感冒的康复。

10.感冒初愈忌暴食感冒初愈,食欲增加,但此时正气未复,胃肠功能尚弱,若食量暴增,可致病情反复,古称“食复”。感冒初愈应遵照循序渐进的进食原则,由少渐多,由细软食物到普通饮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