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09月27日

(2013-09-27 11:59:38)
标签:

健康

《健康指南》为您的健康指南——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初秋天气尚热,所以燥而热;到了深秋,天气转凉,就会变得燥而凉。秋燥一般表现为温燥和凉燥。温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凉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恶寒无汗、流涕、唇燥咽干、舌苔薄白而干。温燥初起时多吃水果和汤水即可恢复平衡;凉燥初起时应多喝姜糖水,以除寒气。现代医学认为,秋燥多与内分泌失调、植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预防秋燥多用润法,防燥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护人体津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013年09月27日

1.饮食御燥  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天饮食调养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的食品为重。平时要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蜜水等饮料,还应多吃些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很多,如芝麻、葡萄、大枣、柑橘、石榴、甘蔗、荸荠、莲藕、莲子、菱角、梨子、木耳、蜂蜜、罗卜及大部分蔬菜。秋令果品中,尤以梨为最佳,其性甘凉,具有润肺、止渴、养阴滋润、化痰、通便之功效。中医认为,食粥能和胃补肺润燥,若用上述食物煮粥或炖食则更能收到良好的益肺润燥生津止咳的作用,如梨粥、胡萝卜粥、菊花粥、芝麻粥等。秋季要多喝滋阴养肺汤,如煮冬瓜汤、莲藕汤、白萝卜花生汤、大白菜汤、白梨银耳汤等。要禁烟,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及油炸、肥腻之物,以免燥上加燥。

2.起居防燥  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是为冬天的“藏”做准备的,所以秋季养生讲一个“收”字,在起居方面应该收敛神气,使正气内存。宜早睡早起,晨起慢跑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使意志安远宁静,这样收敛神气,可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素有干咳的人,在气候干燥时出门最好戴上口罩,以避免干冷空气直接刺激,不宜大声叫喊或长时间讲话。秋燥是一些细菌、病毒繁殖与传播的有利条件,随着干燥的灰尘在空气中飞扬,常会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传播,因此,在秋燥季节,打扫室内外环境要注意洒水,做好预防工作。

3.锻炼耐燥  我国民间素有“秋冻春捂”的说法。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悬殊,体质较好的老年人衣着以轻薄为宜,不可顿增厚衣,应适当受些寒凉,以逐步增强抗寒能力。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为避免旧病复发或增患新病,宜逐渐增衣,切不可顿增顿减,以防寒气侵袭,诱发新病。另外,老年人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等,强度因人而异,以舒适为宜。通过锻炼,可提高肿的功能和机体的耐受能力,以便更有效的抵御秋燥肃杀之气的侵袭。

4.沐浴清燥  中医理论认为“肺与皮毛相表里”。金秋季节经常沐浴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使肺与皮毛气血相通,有利于调摄秋燥。一般秋季沐浴的水温最好在25℃左右,洗浴时不宜过分揉搓,以浸浴为主,同时也不要使用碱性过大的肥皂或沐浴露。

5.药补祛燥  用补益药物进行调养,秋季可适当服用六味地黄丸;或用元参、麦冬、花粉、玉竹、大海各1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一剂。对秋燥症状明显的人,可以通过进补药粥、药膏来达到润肺的目的。如麦门冬粥:取麦门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适量煮食,具有养阴润肺的功效。贝梨膏:取川贝母粉10克、雪梨汁1000克、阿胶500克,共蒸食,可滋阴润肺,治久咳不愈、痰中带血、鼻中出血等秋燥症。肺阴虚者可用淮山、桂圆肉炖水鱼,用淮山25克、桂圆肉15克、水鱼一只(约500克,将水鱼杀后洗净与淮山、桂圆肉放进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1小时,饮汤食肉,具有养阴润肺的功效。肾阴虚者可用冬虫夏草炖野鸭,用野鸭一只(去毛及内脏)、冬虫夏草15克,将冬虫夏草洗净放进野鸭腹内,加清水适量放炖蛊内,炖1个半小时,然后调味服食,功能补肾虚,益肾精。

6.用药治燥  药物治疗乃为下策。如,因天气干燥而起咽干鼻燥,用药以清凉滋润为主,银花、菊花、薄荷、芦根等药可随机选择;因津液不足或血虚发病,治疗当用生津润燥之品,如阿胶、当归、沙参、生地、麦冬等;教师、营业员等多语而咽干舌燥者,可用参须、麦冬、枸杞之类泡开水频频含咽;日常消瘦、烦躁易怒、大便秘结不通者,可试用杞菊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之类短期治疗,以观后效。

7.养神御燥  防秋燥要重视精神调养。面对秋天一片萧条景象,人的情绪比较容易伤感、悲愁,这样势必影响人的健康,这时必须注意精神调养,保持乐观情绪,做到情绪安逸、宁静、使神气收敛,以适应秋天气候的特点。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这类人预防秋燥更要重视精神调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