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降压要掌握“火候”

标签:
脑卒中降压收缩压心肌梗死健康指南健康 |
分类: 养生保健 |
《健康指南》为您的健康指南——
传统观念认为,每个急性脑卒中病人都要进行常规降压治疗。而现在认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除了血压特别高的情况下,一般无须急于进行降压治疗。这是因为70%-80%的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又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很多人认为,脑卒中急性期关键在于快速降压治疗,血压越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性也就越低。其实不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脑卒中时,由于机体应急反应,如疼痛、焦虑、紧张以及对脑缺氧和颅内压升高的生理反应,80%以上的患者在24小时内血压会升到160/90毫米汞柱以上。当保持安静、排空膀胱、控制疼痛和经降低颅内压等治疗,血压可于4-6天后自然下降并趋于平稳。二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要尽量维持梗死区域局部血流量,预防不可逆的脑伤害,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血压水平。有学者指出,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前1小时内给予降压治疗是最危险的,因为平均动脉压的下降可直接降低梗死区域的局部脑血流量,促使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当然,血压过高对病人也不利,它会引起脑出血,加重脑水肿,促进脑梗死发展。如果病人合并有主动脉夹层瘤、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急性肾衰及急性高血压脑病时,就要注意控制升高的血压。需要进行溶栓治疗的病人,也应降压。
那么,急性脑卒中如何把握降压时机呢?研究发现急性脑卒中时血压的波动与患者的预后呈U型关系,即当收缩压在140-180mmHg,病死率最低,预后最佳;而血压太低(收缩压<140mmHg)或血压太高(收缩压>180mmHg)患者的预后较差,病死率增加。根据我国实际,考虑病人和家属的心理因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将收缩压维持在180毫米汞柱、舒张压维持在100-105毫米汞柱之间;对既往无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维持在160-180毫米汞柱、舒张压维持在90-100毫米汞柱之间是安全、合适的。急性期即使为病人降压,也不能降得过快、过猛的含义。一般情况下,宜给病人口服缓释剂型降压药,使血压平稳缓慢地下降,降压幅度不大于20%。常用药是卡托普利类,它既能降压,又无影响脑血流量的副作用。总之,对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应遵循慎重、适度的原则。
脑卒中恢复期还应坚持降压治疗。据资料报道,25%的急性脑卒中存活者,2年内会再卒中和发生其他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及心血管性死亡。如果合并糖尿病,其卒中复发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无糖尿病者的2倍。影响再卒中的因素较多,除了与脑卒中的类型不同、性别差异、不良生活习惯等等因素有关外,与血压的水平关系密切。研究人员发现,卒中后,大多数患者血压会增高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上,进行积极、适当的降压治疗,可有效地减少再卒中。即使脑卒中病人血压值在正常范围内,也应服药降压。因为研究发现:随着血压的上升,即使血压还在正常范围内,脑卒中的再发率也在增加。对无高血压的脑卒中病人进行降压治疗,对减少脑卒中复发有益。因此,脑卒中发病后的2周-5年内,如无降压治疗禁忌症,应对病人进行积极严格的降压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脑卒中恢复期除了积极控制血压外,还应避免诱发脑卒中的因素。吸烟、酗酒、高盐、高脂肪、肥胖、缺乏体力活动,以及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皆是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控制与治疗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脑卒中复发的关键。患者一定要戒烟限酒,减少食盐摄入,控制脂肪摄入,防止暴饮暴食,并进行适宜的锻炼,如步行、慢跑、骑车、健身操、太极拳等。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以控制体重,减轻肥胖,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另外,患者要注意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和血尿酸,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提高依从性,争取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