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血糖易波动,糖友保健莫忽视

标签:
保健胰岛素糖尿病足糖尿病饮食健康 |
分类: 养生保健 |
不少糖友都有这样的感受,血糖本来控制得好好的,可一到冬天,血糖就开始波动了。冬季是一年中血糖最高的季节,糖尿病人的病情也最容易在冬季反复或加重。当每年寒流袭来的时候,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生理反应,如血糖、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心肌梗死、脑梗塞和脑出血发病率明显升高。其实,这是因为寒冷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糖升高,还会使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冠心病症状,诱发心绞痛。如果天气骤然变冷,日平均气温比前一天下降 7℃以上,最高气温又在5℃以下,就更危险。另外,天气转冷,人们活动量少了,食欲也旺盛起来,吃得多运动量少,能量入大于出,这样一来,稍不注意血糖也会升高。所以进入冬季,糖尿病人尤其要做好自我防护,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情绪
冬季出门活动少,朋友很少聚会聊天,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而情绪激动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可促使肝脏中的糖原释放进入血液,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疗效果。因此病人应学会控制情绪,避免负性情绪影响,保持情绪稳定。
2.注意饮食
糖尿病人必须牢记,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冬天气温下降,出汗减少,容易导致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加,人们食欲大增,这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科学饮食方案,控制主食,忌食甜点。有饥饿感者,可增加副食如豆制品、乳制品,多吃新鲜蔬菜,以满足机体需要。糖尿病人还要养成冬季多喝汤的习惯,鸡汤、排骨汤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可溶性高,易于吸收,可以有效增强抵抗力。
3.注意保暖
寒冷的天气,会刺激交感神经,使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易使血糖升高、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使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机梗塞、脑溢血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平时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特别是在寒流期间,减少外出活动时间。
4.预防感染
气温的降低造成呼吸道粘膜抵抗力下降,皮肤弹性下降,皮肤感染,尿路感染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有慢性咽炎,鼻窦炎,支气管炎患者,很容易发生肺部感染,甚至成为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所以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经常洗澡,对于皮肤破损,甲沟炎,疖肿,毛囊炎等应及时治疗;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饭后刷牙漱口,患有牙病及时治疗,积极治疗。
5.适当运动
运动可以锻炼身体体质,提高机体抗寒和抗病能力,适当运动,也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对调节血糖、稳定病情十分有益。所以,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运动形式。
6.注意护肢
冬季是糖尿病足的好发季节,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冬季应特别注意保暖,防止冻伤;睡前用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泡脚,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注意修剪趾甲,避免甲沟损伤而引起坏疽;选择鞋子应软硬适度,避免过硬、过紧,经常换袜子,保持脚清洁、干燥,还应穿防滑性较好的鞋子,以防摔跤;积极治疗足癣,以防细菌感染。
7.防低血糖
冬季,患者更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从临床上看,冬季是夜间低血糖的高发期。因为寒冷的冬季身体能量需求增加,夜长昼短,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如果能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容易发生低血糖。有很多患者在冬季凌晨1~3点左右出现低血糖,除了饥饿感和心慌之外,第二天晨起还会感到头痛、乏力等不适。因夜间发生低血糖是非常危险的。有的患者甚至会因为低血糖而在睡梦中失去生命。如能证实确实存在夜间低血糖,则可睡前少量加餐或调整晚间胰岛素剂量。同时建议患者可通过日常的饮食调节来预防低血糖,特别是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比如多吃水果、蔬菜、谷类食物、各种豆类、肉类、鱼类这些可缓慢吸收的食物,可帮助保持血糖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