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锡马为无锡马拉松的第四届,我的第一次全马。
2015年,观摩了锡马赛事,中途混入参赛队伍跟跑了几公里,算是完成了马拉松赛事的启蒙。
2016年,参加了锡马半马赛事,以1:56:20完赛,跑完了人生的首个马拉松赛程,虽然只是个半马。
2017年3月17日,因事,晚上从无锡赶到武汉,次日下午,急返无锡,并在晚上匆匆赶到体育馆领取比赛物料。
2017年3月19日,参加了人生的第一个全马,既兴奋又恐惧,在此之前,最多跑过25公里。42.195公里,近85华里,想想,都是那么遥远和那么艰难。
3月中下旬,江南樱花季,跑马好时节,迎来锡马进行时。
2017年的锡马线路,以环蠡湖为主,起点和终点都设在新体育馆,前半程为环蠡湖的经典线路,后半程,则主要是沿着吴都路和蠡湖大道方向跑。
(锡马以粉红色为特征,粉红的手套,粉红的背心,连检录大门的横框和起点计时器也都是粉红色的。高音喇叭,激情四射,男女跑者,跃跃欲试,热情洋溢,置身其中,怎不叫人血脉贲张。)
前小半程,天气多云,气温适宜,跑的舒适。
17公里左右,进江南大学,半马结束后出江南大学。
(这几张是刚进江南大学北门的照片,跑得还算轻松。)
刚进江南大学一会儿,18公里稍过,还在江南大学校园内,大概9点10分左右,天开始下起了中雨。刚被雨淋时,还有点寒冷的感觉,但很快就跑暖和了。
江南大学体育馆是半马终点,全马则出东门而转向吴都路。吴都路上,我就已经略显疲态了。
(这两张照得还挺自然。)
(和这个漂亮的妹子有几张同镜头的,她跑得明显比我轻松,可能是个老司机。)
(吴都路补给点)
(这几张照片已经不知道是在哪里拍的,感觉应该是后半程,可能是在蠡湖大道江南大学到蠡湖大桥一段,已经明显有疲劳状了,只是因意志力而在坚持。)
到了差不多30公里的时候,感觉自己确实跑不动了,腿部肌肉明显有些紧张和僵硬,但自己仍然在咬牙坚持,确实坚持不了的时候,偶尔也跑跑走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虽然在有规律的坚持长跑,但毕竟跑的时间不长,跑量也不大,又没有特别的天赋,能够坚持跑到30公里,已经非常不易了,是一种强大的意志力在支撑着。
35到36公里,上蠡湖大桥,一个长长的大坡横亘在面前,真的跑不上去了,最后的一点意志完全崩溃了。不过,自己还是坚信,哪怕是走,这6、7公里,走也要走到终点,走也能走到终点,坚持完成人生的第一场全马。
最后7公里,上坡是走,下坡为跑,其他地方,边跑边走,争取多跑少走,能跑则跑,不能跑才走,能多跑100米就争取多跑100米,最后,终于胜利到达终点。
首马终于在煎熬中完赛,后半程较之前半程明显掉速。
由于跑鞋完全湿透了,完赛后需要换鞋。换鞋时,弯曲膝盖,引发小腿抽搐,感觉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扶着旁边的柱子,才能站稳。当时,还不知道跑完后需要缓慢走一走,以缓解肌肉的疲劳与紧张。在小腿抽搐结束后,弯腰穿鞋,又是脚底抽搐。两次抽搐,苦不堪言。
我家离比赛终点不到二公里的距离,平常要是走回去,也就是20来分钟的事情,但是,赛后,两条腿感觉要废了似的,走路一瘸一拐,这么远,走回家,不免有些心生畏惧,于是刷了一辆小黄车,准备骑车回家。不料,上车时,一只脚虽已踩好车踏板,但另一只脚却不听使唤,怎么跨也跨不过去,只能人先坐上自行车,然后再慢慢地用脚蹬地,还要注意不要再引发抽搐,慢慢发动自行车,好不容易才骑车回到家里。
当时住的房子,没有电梯,需要爬上五楼。平地上行走都一瘸一拐,上楼就更困难了,无法连续行走,只能扶着楼梯,一步一步往上挪动。回到家里,由于特殊情况,当时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家,还怕爱人担心,只能微信告诉她,安全完赛,一切放心。然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忙前忙后,做饭洗衣服。由于比赛前一天才从武汉赶回家里,赶回后又急匆匆去领比赛物料,家里没有备用的蔬菜,还不得不去买,只能自己下楼解决。
肌肉拉伤后,上楼艰难,下楼更难。上楼抬脚,不需要拉扯腿部的肌肉,但不能连续上楼,只能两腿到同一台阶,并排,然后一腿受力,另一腿再抬脚而上,而下楼,则是另一番痛苦,每下一个台阶,脚要伸直,向下行走,就要拉扯小腿肌肉,每拉扯一下,腿部就是一阵不适袭来,只能先扶着楼梯,尽可能多用手少用脚,多用手劲而少用脚力,减轻下楼带来的腿部不适,缓慢下楼,总之,跑完首个全马后,下楼更比上楼难。
第一次跑全马,特别是拼尽全力的跑全马,其痛苦程度,绝对不是两个半马的简单叠加。
总结教训,第一,全马前,长距离的长度跑的严重不够,自己跑过的最长距离就是25公里,如果跑过过30公里,身体的适应能力可能就会强很多,跑后反应可能就不会这么大,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全马并不那么神秘,能够跑半马,只要速度不是太慢,走走跑跑全马的后半程,可能问题也不是那么大,只是完赛时间可能更长一些罢了,第二,全马前,长距离跑的次数太少,参加的半马比赛只有三次,平常跑,基本上不会跑到半马及以上这样长的距离,因为当时的能力跑个半马是很不容易的,第三,比赛中有点拚的过度,50多岁的人,第一次跑全马,在18000全马选手中,位居7536名,超过了将近60%的全马选手,都是拚出来的,不完全是能力所至。
跑全马,真的是自己在找罪受。
不过,难受过去了以后,首马的回忆却是幸福的,那些艰苦的过程,仿佛不是自己在承受,而完成的荣光却是永久的。
一个IGA肾病患者的马拉松之路(13)、2017锡马(首马)参赛简记
2017年的锡马为无锡马拉松的第四届,我的第一次全马。
2015年,观摩了锡马赛事,中途混入参赛队伍跟跑了几公里,算是完成了马拉松赛事的启蒙。
2016年,参加了锡马半马赛事,以1:56:20完赛,跑完了人生的首个马拉松赛程,虽然只是个半马。
2017年3月17日,因事,晚上从无锡赶到武汉,次日下午,急返无锡,并在晚上匆匆赶到体育馆领取比赛物料。
2017年3月19日,参加了人生的第一个全马,既兴奋又恐惧,在此之前,最多跑过25公里。42.195公里,近85华里,想想,都是那么遥远和那么艰难。
3月中下旬,江南樱花季,跑马好时节,迎来锡马进行时。
2017年的锡马线路,以环蠡湖为主,起点和终点都设在新体育馆,前半程为环蠡湖的经典线路,后半程,则主要是沿着吴都路和蠡湖大道方向跑。
(锡马以粉红色为特征,粉红的手套,粉红的背心,连检录大门的横框和起点计时器也都是粉红色的。高音喇叭,激情四射,男女跑者,跃跃欲试,热情洋溢,置身其中,怎不叫人血脉贲张。)
前小半程,天气多云,气温适宜,跑的舒适。
17公里左右,进江南大学,半马结束后出江南大学。
(这几张是刚进江南大学北门的照片,跑得还算轻松。)
刚进江南大学一会儿,18公里稍过,还在江南大学校园内,大概9点10分左右,天开始下起了中雨。刚被雨淋时,还有点寒冷的感觉,但很快就跑暖和了。
江南大学体育馆是半马终点,全马则出东门而转向吴都路。吴都路上,我就已经略显疲态了。
(这两张照得还挺自然。)
(和这个漂亮的妹子有几张同镜头的,她跑得明显比我轻松,可能是个老司机。)
(吴都路补给点)
(这几张照片已经不知道是在哪里拍的,感觉应该是后半程,可能是在蠡湖大道江南大学到蠡湖大桥一段,已经明显有疲劳状了,只是因意志力而在坚持。)
到了差不多30公里的时候,感觉自己确实跑不动了,腿部肌肉明显有些紧张和僵硬,但自己仍然在咬牙坚持,确实坚持不了的时候,偶尔也跑跑走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虽然在有规律的坚持长跑,但毕竟跑的时间不长,跑量也不大,又没有特别的天赋,能够坚持跑到30公里,已经非常不易了,是一种强大的意志力在支撑着。
35到36公里,上蠡湖大桥,一个长长的大坡横亘在面前,真的跑不上去了,最后的一点意志完全崩溃了。不过,自己还是坚信,哪怕是走,这6、7公里,走也要走到终点,走也能走到终点,坚持完成人生的第一场全马。
最后7公里,上坡是走,下坡为跑,其他地方,边跑边走,争取多跑少走,能跑则跑,不能跑才走,能多跑100米就争取多跑100米,最后,终于胜利到达终点。
首马终于在煎熬中完赛,后半程较之前半程明显掉速。
由于跑鞋完全湿透了,完赛后需要换鞋。换鞋时,弯曲膝盖,引发小腿抽搐,感觉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扶着旁边的柱子,才能站稳。当时,还不知道跑完后需要缓慢走一走,以缓解肌肉的疲劳与紧张。在小腿抽搐结束后,弯腰穿鞋,又是脚底抽搐。两次抽搐,苦不堪言。
我家离比赛终点不到二公里的距离,平常要是走回去,也就是20来分钟的事情,但是,赛后,两条腿感觉要废了似的,走路一瘸一拐,这么远,走回家,不免有些心生畏惧,于是刷了一辆小黄车,准备骑车回家。不料,上车时,一只脚虽已踩好车踏板,但另一只脚却不听使唤,怎么跨也跨不过去,只能人先坐上自行车,然后再慢慢地用脚蹬地,还要注意不要再引发抽搐,慢慢发动自行车,好不容易才骑车回到家里。
当时住的房子,没有电梯,需要爬上五楼。平地上行走都一瘸一拐,上楼就更困难了,无法连续行走,只能扶着楼梯,一步一步往上挪动。回到家里,由于特殊情况,当时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家,还怕爱人担心,只能微信告诉她,安全完赛,一切放心。然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忙前忙后,做饭洗衣服。由于比赛前一天才从武汉赶回家里,赶回后又急匆匆去领比赛物料,家里没有备用的蔬菜,还不得不去买,只能自己下楼解决。
肌肉拉伤后,上楼艰难,下楼更难。上楼抬脚,不需要拉扯腿部的肌肉,但不能连续上楼,只能两腿到同一台阶,并排,然后一腿受力,另一腿再抬脚而上,而下楼,则是另一番痛苦,每下一个台阶,脚要伸直,向下行走,就要拉扯小腿肌肉,每拉扯一下,腿部就是一阵不适袭来,只能先扶着楼梯,尽可能多用手少用脚,多用手劲而少用脚力,减轻下楼带来的腿部不适,缓慢下楼,总之,跑完首个全马后,下楼更比上楼难。
第一次跑全马,特别是拼尽全力的跑全马,其痛苦程度,绝对不是两个半马的简单叠加。
总结教训,第一,全马前,长距离的长度跑的严重不够,自己跑过的最长距离就是25公里,如果跑过过30公里,身体的适应能力可能就会强很多,跑后反应可能就不会这么大,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全马并不那么神秘,能够跑半马,只要速度不是太慢,走走跑跑全马的后半程,可能问题也不是那么大,只是完赛时间可能更长一些罢了,第二,全马前,长距离跑的次数太少,参加的半马比赛只有三次,平常跑,基本上不会跑到半马及以上这样长的距离,因为当时的能力跑个半马是很不容易的,第三,比赛中有点拚的过度,50多岁的人,第一次跑全马,在18000全马选手中,位居7536名,超过了将近60%的全马选手,都是拚出来的,不完全是能力所至。
跑全马,真的是自己在找罪受。
不过,难受过去了以后,首马的回忆却是幸福的,那些艰苦的过程,仿佛不是自己在承受,而完成的荣光却是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