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IGA肾病患者的马拉松之路(十二)、七年跑马简记(汪兴平)

2022-12-10 09:01:03

1、       跑马的缘起(2015年以前)。读大学和研究生时,有过一些完全是因为兴趣而去跑三五公里的时候,但没有形成习惯。04年开始,有一段时间,和我夫人,一周跑那么两三次,一次大概四五公里。当时感觉有些累,也跟不上我夫人的脚步,再加上每次跑步都要洗澡,嫌麻烦,因此而停跑。我夫人还继续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来也放弃了。现在想来,有些后悔,只要再稍稍坚持一下,可能当时就成为习惯了,现在就是夫唱妇随,跑马季节,只要不是疫情,可以周末一边跑马,一边一起去云游全国。想持久地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最好是坚持到成为习惯,或者是将其培养成为乐趣和爱好,这样,要改变就很难了,当然,更难的是如何坚持才能使其形成为习惯。只要一旦形成习惯,他人看到的苦和累,于自己却是生活的本色,就不再有苦和累的感觉了,或者苦与累也是快乐的,至少也是自然的。再后来,气温比较合适的春秋两季,大概半个月左右,就跑一次十二三公里的距离,每一次都不轻松,但基本上可坚持下来。直到2015年,观看了无锡马拉松比赛,才得知,普通大众,只要报名就可以参加马拉松比赛,有了比赛的吸引,就有了目标,于是开启了自己比较有规律的跑步生活,跑马序曲由此拉起,并一发而不可收拾。

对于跑步的人,参加马拉松比赛不是必须的,但是,参加马拉松比赛将更有助于把跑步培养成习惯。

2     初期的跑马(20152017)。20154月后,每个周末坚持一个7公里或者10公里以上的夜跑。2016年跑量有所增加,每周除了周末的一个长跑,就是中间再增加一次7公里的长跑。当年参加了三场半马比赛,首场为320日的无锡马拉松,15620完赛,第一次跑就达到了大众一级选手水平,虽然只是半马,但也很鼓舞士气。第二场,1120日的环蠡湖半马,15012完赛,较第一场比赛有重大进步。第三场,124日的苏州太湖马拉松,14728完赛,再次明显进步。三场半马,虽然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但都是到了1718公里处,感到精疲力竭,腿脚发软,呼吸也不顺畅,也就是所谓的“撞墙”吧,最后3公里多是时跑时走,在喘粗气中艰难完成。

2017年,跑量大幅提高,月跑量基本能够维持在200公里左右,并开启了全马生涯。不幸的是,这期间,由于跑量增加得太快,超过了自己当时的能力,发生了膝盖骨疲劳性损伤,幸运的是,经过1个月的休息,膝盖骨的疲劳性损伤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319日,无锡马拉松,第一次全马,此前最多跑过25公里,因此,既兴奋,更惶恐和不安,目标是争取完成。18公里处,江南大学校园内,天开始大雨。30公里处出现“撞墙”,最后的小半程是在走走跑跑中完成的,痛苦不堪,41612完赛,首马达到大众二级选手水平。跑完后换鞋时脚就抽搐了,持续了一两分钟才缓解。跑后的一周,腿好像都是僵直的,不能弯曲,行走难以有效控制,第二周还不能完全自如行走。

三个星期后的49日,人还没有完全从首马中恢复过来,就参加了武汉马拉松。3公里处,天开始下雨,还曾一度是哗哗大雨,但时间不长,雨就停了。下了长江大桥,14---15公里处,膝关节有些不适,稍许的疼痛感。当天大风,再加上全程有三个大桥(汉江大桥、长江大桥、沙湖大桥)需要上下,跑的很吃力,但没想过退赛,用跑马圈中的话说,自己报的名,爬也要爬到终点。在35公里处接受了六七分钟的专业拉伸服务,体力遂有了较好的恢复,艰难完成全马,42958。较之首马,身体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不良反应持续了一周左右,感觉肌肉受伤没有首马那样严重。

917日,北京马拉松。当天天气晴好,阳光明媚,前小半段,赏心悦目,豪情万丈,但到中午,阳光直射,地面温度高达30度。26公里处明显感到体力不支,小腿抽筋,而且路上饮料紧张,其他补给更是紧缺,几次想放弃比赛,这也是唯一有过放弃念头的马拉松比赛,最终还是勉强坚持了下来,43626。这是我全马成绩最差的一次,也是全马最为艰苦的一次,第一次知道了跑马不怕天寒地冻,就怕高温和阳光。

1015日,南京马拉松,气温适宜,桂花飘香,跑马的好天气。成绩开始回升,41007(但马拉松协会的证书的成绩搞错了,给我优惠了10分钟,4007)。跑完后,只有两三天的不适,最为严重的仍是第二天,穿袜子弯不下腰,下楼梯,膝盖有点疼。南京马拉松赛后也曾出现过一次有点紧张的状况,就是跑完后坐地铁时,可能是跑马过程中消耗的糖份太多,又没有及时补充食物,短暂出现低血糖的眩晕,同去的跑友发现情况不对,马上给了点东西吃,吃后就恢复正常了。从这次马拉松开始,完成马拉松赛,于我,已经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虽然在跑中有过后悔报名参加,但绝对再没有退赛的想法了。

当年的最后一场全马是1216日的苏州马拉松,低温且大风,起跑前冻得瑟瑟发抖。这是第一次跑完全马的全程,除了上厕所,全程没有停下脚步,虽然有过慢跑的时候,但全程没有走,哪怕是补给,基本上也是在跑中完成的。据说,跑完全程的,才是严肃跑者,跑跑走走的,算跑马队伍中的打酱油。这是首次突破4小时大关,354,晋升大众一级选手。当年的收尾马,较之首码,成绩提高了22分之多,而且跑后也不再有那种被摧残似的强烈不适,但比赛中的最后几公里,仍然是非常艰辛的,第二天腿脚还是仍然有不适感。

当年唯一的一次半马是1119日的环蠡湖半马,成绩13810,达到了大众精英水平,完全出乎意料,当时想努力跑进105分钟,即平均时速跑进5分钟,没想到,竟大幅突破,除了起跑的一公里,全程都跑进了5分钟,原先半马的1718公里的撞墙没有发生。

3     中期阶段(20182019),跑马水平逐年提升,跑后次日只是稍有不适,不再畏惧全马,但跑中的后半程,仍然非常艰辛,常常后悔应该选择跑半马而不是全马,这样就不受那么多的罪了。

2017年后,已经是很有规律的跑步,年跑量基本在2500公里---3000公里。其中2018年,跑了三场全马,都在无锡。325日,无锡马拉松,35014415日,宜兴,350461111日,锡山,34717。锡山宛山湖全马,第一次突破3小时50分,较之上年成绩提高6分钟。这一年,跑了四场半马,分别是无锡的环蠡湖、阳山、高新区,以及常州的西太湖,成绩均未突破2017年的环蠡湖,半马成绩已经相对稳定,很难再挖潜力。

2019年,是参加跑马比赛最多的一年,六场全马和七场半马,也是成绩提高特别明显的一年,全马成绩提高8分多钟,半马成绩提高3分多钟,自此以后,就进入了三年的疫情,跑马比赛也就少了很多。

六场全马为:324日,无锡,3484047日,宜兴,402301013日,南通,34429113日,杭州,338491110日,锡山,352191117日,上海,33952。其中宜兴马拉松跑得非常艰苦,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半程跑在国道上,完全没有树荫遮挡,其艰苦程度仅次于2017年的北马,有很多人退赛了,但我始终没动过这念头。当年下半年,成绩不断突破,先是南通马拉松一举突破徘徊近一年的347350区间,一下子将成绩提高了二分多钟,接着杭州马拉松又提高近六分钟,一举突破340,开始了向330的迈进,接着的锡山宛山湖马拉松,看似成绩下滑较多,实则是准备接下来的上马,希望在更有影响力的上马PB。当年的上海马拉松本来有望再次突破,赛道总体平坦,观众热情高,补给丰富,但秋日的气温还是偏高,跑倒的人比较多,我因为参与救人,稍微耽误了点时间,以至比杭州马拉松还慢了一分多钟。

七场半马,常熟尚湖、苏州金鸡湖、苏州苏州湾、无锡阳山、常州西太湖、鄂州、扬州,其中121日的鄂州半马,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 13451,平均配速429,估计以后可能还会有突破,但难得再有大的突破了,最多也就是一分二分的级别。扬州半马,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半马赛事,当天由于温度较高,成绩并不特别好。

4     水平高峰(20202022)。这一时期为三年疫情期,马拉松比赛少,我的全马跑进了大众精英水平,开始以平常心参加比赛,跑后基本没有不良反应,该干嘛,跑后还能干嘛。跑的当时虽不一定轻松,特别是最后几公里,都是一口气在坚持,但跑后很快就恢复了。平常跑步的距离在拉长,周末两天,基本上都跑半马,偶尔30+,年跑量3000公里以上。

因为疫情,2020年和2021年的马拉松比赛少了很多,2020年和2021年各参加了三场,2021年还参加两场非正规的全马活动。2022年一场马拉松比赛也未能参加,无锡马拉松和宛山湖马拉松,都有参赛资格,但最后时刻取消了。这一年,幸好自己路跑了六场全马,才使当年的全马没有出现空白。

2020年,参加的三场全马都是在11月举行的。1110日,无锡,33409,进一步向330靠近;1122日,常州,33002,差了那么一点点,未能进3301127日,南京,32911,终于突破330。其中,常州马拉松为中国马拉松精英赛,报名者有资格条件,成绩需在430以内,应该是国内平均水平最高的比赛。虽然没跑进三个半小时,但是第一次跑进了全马大众精英的队伍。而南京马拉松,同时为全国马拉松锦标赛,首次跑进了三个半小时,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跑进三个半小时。

2021年的三场全马比赛,都是在上半年举行的,也都在一个月的时间跨度内。328日,宿迁,41855,并非成绩突然大幅滑坡,主要是陪跑友在跑;411日,无锡,33939,有些意外,当时还代表国联人寿,参加主办方专门为赞助商组织的赛中赛,颇为遗憾;418日,盐城,331,正常发挥。两场非正规的全马比赛,为十一期间的七日环太湖跑中的首尾两场,101日,从无锡太湖鼋头渚跑到新安,跨过桥就是苏州望亭了,433107日,从马山拈花湾到太湖鼋头渚东大门,351。这一年,整个国庆期间,气温都偏高,最高气温都在30度左右,太阳又大,两个全马跑的都很辛苦。特别值得一记的是,当年69岁高龄的励建安院士,七天跑了环太湖的七个全马,过了六十周岁的李小白先生,也是七天七个全马。如果不是疫情,如果有正式比赛,2021年下半年,我完全有可能再创佳绩。

2022年,由于疫情,全年未能参加马拉松比赛,自己却在这一年跑了六场全马,不过,这六场全马,成绩都有些水分。元旦长跑,43.6公里,4326319日,锡马原定的日子,42.26公里,33714。这两场全马的成绩水分较大,因为参加的所有补给,都是进站停了下来休息,时间有长,也有短,但都按下了暂停键。下半年的四场全马,水分相对小一些,我是在参加集体跑之前先跑了一段,在参加集体跑的仪式时,按下了暂停键,跑中补给,和真正的比赛一样,未按暂停键,继续计时。101日,42.37公里,33025,这场全马,早上起来吃了一包方便面,喝了一鑵红牛,全程跑的非常兴奋,速度较快,也较轻松,如果剔除多跑的170米,与2020年南京全马的成绩基本持平;104日,42.23公里,343021022日,42.11公里,350291116日,原锡马日期更改后定的新日期,但同样因疫情而取消,42.2公里,35430

原希望2022年的锡马能够再度大幅提高成绩,争取突破325,可惜最后还是取消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耐力仍可能在短时间内会有所提高,但爆发力应该已经过了高峰,所以,后续再创PB,有点难了,不过,近一二年,我相信,仍有可能再次跑进330,至少希望近几年,每年能够有一次成绩跑进相应年龄组的大众精英选手线。

2017年至今,共计参加了二十场全马正式比赛,另外,跑了八场非正式的全马。其中北京、上海、杭州、武汉和无锡应该是国内顶尖的马拉松赛事,尤以北京、上海为最。北京以其气势恢宏而震撼,国歌奏起,一声枪响,三万健儿从天安门广场如野马脱缰而出,龙腾虎跃,飞奔在十里长安街,那才叫一个铁血男儿的豪壮,滚滚洪流,如疾风般掠过长安大街。上海则最为亲民,市民拥挤在街道两旁,加油呐喊、美食私补,长枪短炮,留下无数靓影和美好的回忆,是市民化的大众型马拉松,真正的马拉松节日狂欢,真正体现了拚博与和谐共存的马拉松精神。七点钟就从外滩起跑,尽量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干扰,反映了组织者的精心组织和精细化管理,从细微处着手,点点滴滴,值得其他城市学习。

5、越野跑(2019—2022)。跑步圈中有这么一句话,半马不是马,越野归来不跑马,可见越野的魅力。2019年中秋节后的第一天,第一次尝试越野,鼋头渚25公里越野赛。越野,相对于路跑,有更多的野趣,常在少有人群行走的山野中上下奔跑,也更为需要集中精力。不但需要集中精力寻找路线,还要集中精力一边注意脚下安全,一边注意头上是否有树枝或灌木挡道。另外一个非常大的区别是,路跑,包括马拉松,用力主要是小腿,而越野,上山下山,会更多使用大腿,直到现在,虽然我前后已参加了十场短距离越野赛事(20公里至35公里),现在每次越野,仍然还会有大腿肌肉的疼痛。

相对于路跑,越野更刺激,当然,相应的也多了几分风险,容易摔跤和造成损伤,老同志还是少参与为好,或者参与时,少跑多走。

要取得好的比赛成绩,越野可能比路跑更需要技巧,特别是下山的时候。每次越野,总会有一批人,在下山时,象兔子一样就从我身边嗖的一下滑过去了,而我还在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地跑着,速度既慢,也更吃力,路跑和上山赶上的一点点距离,又被下山超越了。

不过,越野中,更多的人实际上是在徒步,而不是跑山,因为完成比赛的时间更为充裕,很容易将其转化为一场休闲游。

2019年,只跑了一场25公里的越野赛,一场越野的处女赛。

2020年,跑了5场越野赛,少的20公里,多的35公里。

2021年,参加了三场越野赛事。

2022年,只参加了一场越野赛事,另外自己跑了一场。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