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IGA肾病患者的马拉松之路(十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跑得更快、更远。(汪兴平)

2022-12-08 07:45:53

常有好心的朋友劝我,少跑点,悠着点,年龄大了,不要和年轻人比,跑步伤膝盖。

网络上也常有,谁早上跑步猝死,或者哪个马拉松赛上又有马拉松选手跑死了。

不能说,这些提醒和说法都不对,但也不能说全对。

安全跑步,肯定是第一位的。比如冬天跑步,血压高的,心血管不好的,就不宜太早起来跑步,一是容易出问题,二是万一出问题,可能还没有路人能够及时发现,以致错过救护时间。再比如大热天的,可能就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或者太阳落山以后才能跑步,不然,就容易中暑,锻炼身体未成,反倒变成了身体的伤害。

有很多说法,可能是不跑步的人的想当然,比如人的膝盖的使用频次是一定的,跑多了,或者走多了,以后膝盖使用的次数就少了之类的说法。进化论的说法则是废退用进,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

跑步是一项特别有魅力的运动,你可以怀疑自己的能力,但要相信跑步能够产生奇迹。跑步这项运动,可能不缺乏神奇。

现在,可能你跑500米都要累得气喘吁吁,一公里都要跑得腰酸腿疼,但只要坚持,三个月后,可能就能够轻松地跑5公里,一年后,可能你就能够完成21.0975公里的半马,两到三年后,可能你就能完成全马。不跑,这些,你可能想都不敢想。更重要的是,不是你能跑多少,而是持续跑步对你身体和心理的积极干预,对你身心健康的积极正面影响。跑得快,跑得远,是一个看得见的指标,而对身心健康的促进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而看不见的逐步影响,以看得见的指标提高自己对跑步的兴趣,不断地激励自己,而收获身心的更加健康。

对于普通跑者,要创造这样的奇迹,我认为,其实并不特别困难,一是要循序渐进,二是要持之以恒。至于跑步的技巧,可能是很重要的,掌握得好,能够更快、更轻松地完成半马、全马比赛,但对于普通跑者,如果不过分追求成绩,可能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更何况,普通跑者,也不一定非要去跑半马、去跑全马。

我的理解,肯定有一小部分人是不适合跑步的,比如体重过大的,跑起来,腿部要承受的压力可能就过大,容易伤膝盖。再比如筋骨受过伤的,可能也不宜跑,容易使伤病复发。还有就是心脏和心血管有问题的,可能也经不起心率的陡然提升。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我以为,跑步应该都是没有问题的。跑步,是人的本能,也应该是人类赖以生存进化的基本条件。

不论是膝盖,还是心肺,可能都有一个逐步改善和适应的过程,超过了极限,可能都要出问题。

因此,对于初跑步者,我以为循序渐进是最重要的。

循序渐进,包括距离的循序渐进,也包括配速的循序渐进,尤其是距离的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逐步增加,安全的做法,可以是在跑的不吃力的情况下,再加量。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说法,跑量大概每周递增不要超过15%。跑量,包括周跑量,也包括月跑量,还包括每一次次的跑量。

循序渐进,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跑步能力,根据跑步能力的提升而增加跑量和提高跑速,量力而跑。当能力不足时,跑跑走走也未尝不可,少跑点,同样未尝不可,稍微超过点能力而跑,可能也未尝不可,这样的跑步,应该就不会受伤,无非是跑步的能力可能提高得慢一点而已,这又何妨呢。

跑步需要坚持,需要毅力,坚持和毅力是指在跑步这件事情上要坚持,要有毅力,坚持到成为习惯,而不是一次次的跑步量上要不顾自身的条件坚持,这种坚持,要倾听自己身体所发出的声音,感觉太累了,就要停下来,即使跑步初期,我以为,除非有专业的人士指导,宁可少跑一点,宁可保守一点,只要动起来,要避免因为坚持而跑步过量造成身体的损伤。

跑步的初期,大腿或小腿的肌肉出现酸痛,呼吸急促,甚至喘不过气来,应该都是正常现象,休息休息,可能就会好了。

过了跑步的初期,跑过35公里,肌肉也不再酸痛,呼吸也感觉还比较顺畅,跑步过程中还能进行正常的交流,这个时候,不论是清晨早跑还是夜间晚跑,跑量可能以跑后不感觉到疲劳为宜,跑步应该不仅不会影响工作生活,而是在跑后思维更清晰,处理问题效率更高,并因此而促进工作。

增加跑量或者提高配速,可能会引起膝盖周围的不适,甚至可能会出现疼痛,只要不是速度一下子提高得太多,距离也不是一下子增加得太多,一般不会有大问题,可能只是疲劳性损伤,我自己就经历过两次疲劳性损伤,都是跑量一时增加得多了点,第一次休息了将近一个月,第二次休息了大概半个月,就完全恢复了,没有任何后遗症,这只能说明跑量过度还在合理的范围,如果再过量,说不定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我们这种大众性跑者,锻炼身体是跑步的第一目的,成绩是其次,在不受伤的情况下,再考虑追求成绩。

我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训练,基本上就是自己一个人瞎跑。自2015年开始持续跑步以来,基本上是逐步增加跑量,现在月跑量达到了300公里。开始的配速是6分多钟,跑了一段时间后,配速达到了5分多钟。再过了一段时间,跟着偶遇的4分多钟的高手跑,开始跟一公里都非常吃力,跟了几次,自己的速度明显提高了,开始能够跟2公里、3公里,这时,也只有跟高手,才能跑进4分多钟,自己一个人跑就很难跑得这样快,哪怕是一公里。但是,自己的跑量上去了以后,自己一个人也开始可以跑进4分多钟了,半程,甚至全程,平均配速也可以4分多钟了。我感觉,要想提高跑步的水平,跑得更远一点,跑得更快一点,要尽可能地跟比自己水平高一点的跑者一起跑,需要加把劲,经过努力能够跟上。

我个人的体会,不论是跑步的距离,还是跑步的配速,最重要的是跑量的堆积,这是跑得远和跑得快的基础。也许这不是科学的跑步,但却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跑步。只要能够持之以恒的坚持,不论春夏秋冬,不论酷暑寒风,坚持跑在跑道上,一两年后,应该就能完成半马和全马比赛,在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能跑全马,全马并没有那么神秘和恐怖。

我感觉,我这种没有专业人士指点的野路子跑手,纯粹是靠量的堆积而使跑步的能力得到自然提升,跑多了,自然就能跑得远了,也逐步自然跑得快了,一切都是努力后的水到渠成。早期的跑步,每次跑,尽可能不沉浸在自己的舒适空间,而是力争突破一点点,让自己感觉有些累。现在的跑步,多数时候以不感觉累为原则,不追求速度,偶尔,在自己感觉特别好,非常兴奋的时候,则提速快跑一个半马或半马以上的长距离。有时,正常跑了一个长距离后,来一个500米或1000米的高速快跑,能够使人特别兴奋,越是处于快到要崩溃的状态,跑后越是心情舒畅。

跑多了,你就会对跑步上瘾,不跑,你都会不习惯,你会觉得你生活中好像少了点什么,好像丢了点什么重要的东西。不过,即使这样,坚持和毅力,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你可能碰上连续的雨天而不能继续跑,然后,你可能重新习惯了不跑步,人都是更愿意偷懒,这时,当天气适合跑步的时候,重新跑起来,还是要靠毅力。

跑多了,跑量上去了,为了鼓励自己,更为了享受跑步所带来的乐趣,也为了更好地把跑步坚持下去,就要考虑去参加马拉松比赛了。

马拉松比赛,是跑者的盛宴。马拉松比赛的气氛,使人热血沸腾,而且,通常参加比赛的成绩会远远好于平常的成绩,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马拉松比赛所带来的痛苦,也是幸福的回忆。突破自己,突破极限,是对自己数月,乃至数年坚持跑步的回馈,也将极大地增强自己的跑步自信心。与数千人数万人一起奔跑,多少帅哥靓妹在其中,而且,跑马的人,一个个都是骄人的身材,阳光活泼,置身其中,何等享受。赛道边,一个又一个的摄影师,摄下自己运动中的矫健身影,跑后发个朋友圈,自豪,赢得一个又一个的点赞,可以激发自己跑下去的斗志。因此,作为普通跑者,参加马拉松比赛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站在聚光灯下,也拿不到比赛的奖金,但是,其对于我们坚持跑步,对于我们跑步习惯的养成,却是至关重要的。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能够跑得快,跑得远的基础,如果你对自己的跑步成绩要求更高,仅仅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又是不够的,可能还需要专业人士的指点,需要肌肉力量的支持,包括锻炼腿部力量和腰部力量,之前我也不知道这些,只知道胡跑瞎跑,现在发现我的配速已经到了我个人的极限,再快,腿部的力量就明显不足,不过,如果只是健康的短距离慢跑,可能不必那么复杂,甚至拉伸可能也不一定需要,需要的只是坚持。

长年累月的坚持,只要不过量,不仅不会跑坏膝盖,反而会使筋骨,包括膝盖,更为强大,比如我,跑量堆积到一定的程度后,不仅仅只在马路上长跑,也常参加越野,上山跑有石头台阶,下山跑,同样有石头台阶。快速的下山跑,下肢与硬石板的冲击力可想而知,常言道,下山伤膝盖,那下山跑岂不更伤膝盖?下山跑在石板上,那要多伤膝盖了?跑后,我并无膝盖不适的问题,说明膝盖已经足以承受这种冲击了,膝盖和其他筋骨已经足够强大了。

跑步文章常谈到要关注跑步的心率,建议一般控制在(220—年龄)的80%范围内,我自己对此不是特别关注,跑步的平均心率常常在140---150之间,没有感觉有什么不适,跑得还是比较轻松的,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实可靠的,每个人的能力和条件可能也不一样,对于心率的可接受空间可能也不一样。

跑马,归根结底,是强身健体,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并非一定要跑得有多快,有多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们就可以无伤地跑下去,更好地享受跑步所带来的快乐。

有人总结成熟型跑者有十大特征:第一,认识到跑步并不简单,而是需要好好学习,比如跑前热身、跑后恢复、正确跑姿、配速控制、力量强化、马拉松训练、装备选择等等,都是需要学习的;第二,认识到跑步姿势没绝对标准但有规范,要做到核心稳定、蹬摆协调、落地轻盈,就是省力、自然、流畅的跑姿;第三,认识到恢复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跑步的一部分。恢复不及时就会带来疲劳积累,引发运动损伤、过度训练。促进疲劳消除的方式包括: 充分的肌肉拉伸与放松、健康合理的膳食、充足的睡眠等等;第四,充分认知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力量训练对于跑步具有提升跑步经济性和避免伤痛两大重要作用,伤痛的发生与力量薄弱,肌肉吸收冲击负荷能力不够有关;第五,无伤跑是跑步的最高境界;第六,无准备不跑马,成熟跑者不仅要能够全程跑下来,而且比赛中和比赛后不应该有身体明显不适发生,这是成熟跑者的重要标志;第七,跑步是一种生活信念,活到老,跑到老,生命不止,跑步不停,运动永远是积极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八, 养成规律的跑步习惯,坚持跑步没有借口,成熟跑者最为核心的特征是养成规律的跑步习惯,并且已经将跑步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严寒酷暑,坚持不停歇;第九,坚信只有训练才是提升跑者能力的王道;第十,适合自己的跑步方式才是最好的。

《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健康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只有通过长期、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才能有效提升耐力和肌肉能力,从而让跑者具备完成一场马拉松的能力,并且不会对心脏产生负面影响。

真正意义上的马拉松完赛者,不是仅指在关门时间内跑完了半马或者全马,而是指半马或全马全程能够比较匀速地奔跑,没有走走停停的完赛者。

让我们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把跑步坚持下去,努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马拉松完赛者。

我们也不一定就坚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马拉松完赛者,我们甚至也不一定要成为马拉松参赛者。马拉松参赛者,严肃的马拉松完赛者,可以是我们成为跑步爱好者的副产品。没有副产品,我们一样可以成为跑步的爱好者,成为无伤的跑步爱好者。

跑步是最简单的健康运动,跑步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为此,我们需要投入到跑步的活动中去,需要循序渐进地去跑步,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跑步。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