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IGA肾病患者的马拉松之路(七)、我所经历的跑步受伤(汪兴平)
2022-12-04 08:56:58
2017年12月22日,我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过这么一篇文章,《跑马,生命因此改变质量》,简单地介绍了我当时经过近三年的持续跑步,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的一些具体情况,许多毛病,即使不说通过跑步得到了康复和治愈,至少得到了有效控制,生命质量大幅提高。当时曾有一个感叹,不知道跑步最终会不会伤膝盖,但“即使跑步可能会损伤膝盖,世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不是没有,但较为少见,有利有弊很正常,关键的是利大还是弊大,能否尽可能将弊降到最小,而不是因弊而无为,只看到失而不看到得是不妥的,重要的是得失之间的比较。”即哪怕是膝盖有所受伤,当时于我来说,也是得大于失。更何况,即使不跑步,随着年龄的增长,难道膝盖就不会因为衰老而损伤吗,因此,对于逐渐老年的跑者,如果膝盖出现问题,到底是跑出的问题,还是身体因老化而出现的问题,也不无疑问。最近,听过一个对王陇德院士的采访视频,他说,人30岁以后,就会出现肌纤维和钙的丢失,对于骨骼,如果没有不断的撞击运动,就会发生骨质疏松。从上面那篇文章到现在,我又持续跑步了将近五年,现在看来,至少对于我,跑步不但不伤膝盖,反而似乎将我的膝盖打造成了钢筋铁骨,但这不等于说在整个跑步的过程中,我就没有受过伤,更不等于说,我以后的跑步也不会受伤。
小的受伤有数次,早期的表现主要是肌肉拉伤,小腿和脚板抽筋,半马或全马比赛后的膝盖不适,后来则多是发生在越野比赛中,比如晒伤,脚扭伤等等。其中一次是2020年秋天的惠山一枝花二十公里越野赛,由于天热,上身只穿一件短袖运动速干衣,下身着运动紧身裤。事故发生在青山公园转向小桃园的沙石路上,平地跑是我的优势,所以速度很快,对我这个业余的选手来说,似是奔跑如飞,速度可能在每公里4分40秒左右,一不小心,被什么绊了一下,直接向前摔倒,借着惯性,一股冲力,身体直接在地面上滑行摩擦了三五米,地上全是沙石,裤子破了一个大洞,右手臂和右大腿,都被沙石刮去了一大块皮,不少小沙和小石子则直接被嵌入到手臂、腿部以及手掌心的皮肉中,伤口处,有些血肉模糊,粘满了细小的沙石,如果是在过去,岂不是要马上到医院进行伤口处理。现在想来,当时应该感觉钻心的痛,当时真的没有这种感觉,过后补给休息时,才感到真的有点疼,回家洗澡,伤口泡在水中,被水一刺激,才真正痛在心口。摔倒了,爬起来,几个跑友很关心的问,怎么样了,我踢踢脚,似乎筋骨没有受伤,一瘸一拐地活动了几下,说声不要紧,又正常的跑起来了。我感觉,运动以后,人的痛感似乎变迟钝了,对这种不伤筋动骨的皮外伤,基本可以不要把它太当回事,只要注意点,很快就能自愈的,小心谨慎点的话,在新鲜的伤口处,撒点小瓶装的云南白药粉,再贴上一个创口贴,一两天就会好的,因此,流点血和出点汗似乎也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现在来说说我的三次受伤,其中有两次还造成了一定的紧张。第一次,大约是在2017年7月,经历了3月锡马和4月汉马两场全马的艰辛,已经狂热地爱上了马拉松,也意识到自己跑量的严重不足,所以,有意识地加大了运动量,从原来一个月通常不足100公里,一下子提高到了200公里以上,多的甚至达到250公里,再加上没有参加过任何系统训练,也不太重视跑前和跑后的拉伸,只知道按着自己的节奏瞎跑,终于连续几天,都感到膝盖在疼,而且没有很快缓解的迹象。以前一般是肌肉疼,即使膝盖有过不适或疼,但一般是在参加长距离的比赛,或者高强度的对抗跑以后,十来公里,或者自己随意跑跑的半马,从没有过持续的膝盖疼。休息了几天以后,感觉要好些,但还是仍然有隐隐约约的疼,我怀疑,膝盖可能跑坏了,没得跑了,着急和恐惧。于是到骨科医院去检查,医生一听情况,敲敲捏捏后就说,没有大问题,是过渡性疲劳损伤,要休息一段时间,以后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跑得太多。没有做任何治疗,休息了差不多三到四个星期,恢复跑步,一切良好。
第二次受伤,大约发生在2018年,情形基本与第一次类似,这时我自己就能判断,一定也是运动过量,超过了身体机能的承受能力,只要休息休息就会好的,连医生也不用去咨询了,自己也没有了任何紧张。大概休息了二到三个星期,就自然康复了。
两次受伤,两次休息而暂停运动,感觉自己的腿骨更强大了。每一次受伤,似乎就是一次凤凰涅槃,运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腿骨更强化(只是就我而言,没有鼓励跑步受伤的意思,真正的无伤跑才是王者之跑),可能是人的自愈能力及相应的身体强化反应使然。自此以后,即使35公里的越野,下山跑在石头的台阶上,也不再有膝盖的不适了,更不用说疼痛。现在跑过全马,跑过30来公里的越野(长距离的越野没敢试过,怕晚上在山里迷路),膝盖已经不再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哪怕加速,只有腿部的力量不足,不会有膝盖骨的受伤。也许我的两次受伤,都还在可以管控的合理范围,因此,没有留下后遗症,没有真正的伤筋动骨,这可能是我的幸运之处。由此得到一个体会,跑步必须循序渐进,这是防止跑步受伤最重要的事情。另外就是,长距离的跑步,要有跑前活动和跑后拉伸,避免受伤,才能跑得久,跑得好。只要自己不存在不宜跑步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跑步姿式自然、正确,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跑量,跑步应该是不会伤膝盖的,至于何为跑步姿式正确,我以为,除非有专业人士指导,一般自己跑的舒适的方式就是自然、正确的姿式。跑步受伤,可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所跑之步大大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包括跑速过快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也包括一次跑步的距离过长,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还包括一段时间的跑量累计,比如一周或一个月,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我的跑步受伤,可能主要就是跑量的持续超能力。循序渐进,就是这些突破,只能是渐进的,而不能是跨跃式的。
最近的一次跑步受伤,以为是跑步受伤,实际不完全是跑步受伤,但和跑步有极大的关系。2021年2月9日,星期二,已是寒冬,临近春节,正常跑步上班,大约跑了5公里,右脚的小腿突然出现肌肉疼痛,即使放慢脚步,似乎有一根筋也越来越疼,放射性的疼,慢跑也不行,小腿肌肉给人感觉完全是僵硬的,和以前跑步的肌肉拉伤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也无法坚持。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跑步扭伤了,因为冬天的跑步上班和平常的跑步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将上班穿的衣物放在背包里,背着背包跑。因为背的衣物比较多,跑的时候,背包就会晃来晃去,这样的跑姿可能会有些变形,容易受伤,再加上,前一段时间的跑量有些多,一月份更是达到了380公里。另外,跑步上班的跑鞋,有时也不是那么正规,而是跑废的运动靯的废物利用,所以很自然地就认为是跑步跑出的问题。因为有之前的两次跑步受伤的经历,也没太把这次受伤当回事,休息休息应该就好了。最初几天,虽然不再跑步了,但下楼梯时,每下一个台阶,受伤的右腿就感觉疼痛,平地上行走基本无碍。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时跑时歇,小腿那根筋始终没有完全恢复。只要跑快点,或者腿抬高点,小腿就疼痛,如果只是走,感觉还好。持续了这么长时间,不应该是肌肉受伤的问题,肯定是出了其他问题。到医院做CT检查,结果是一处椎间盘轻度突出,一处椎间盘膨出,腰椎退行性改变。经咨询运动医学专家,原来天冷受寒(三九寒冬,上身只是一件内衣,虽然跑了二三公里后不会冷的,但刚跑时还是明显感觉到寒气袭人),刺激了椎间盘,导致椎间盘压迫神经而引发腿部神经疼痛,从运动医学角度讲,根本的原因是腰背肌的老损,腰部肌肉力量又不够,跑步过程中未能有效包裹椎间盘而致使神经被突出的椎间盘压迫。医生建议需要锻炼腰部肌肉的力量,一段时间内,降低运动强度,注意保暖。
找到了问题,当然就要对症治疗。自此以后,每天早上坚持燕式运动、拱桥运动,锻炼腰部肌肉力量,椎间盘的问题也未再发作过了,跑步恢复如常,当年春天,还连续参加了锡马全马、宿迁全马、盐城全马,其中盐城全马恢复到3:31完赛。不过,自此以后,直到今天,由于疫情,再也没有参加马拉松赛了,但跑量只增未减。
除了上述三次骨科的受伤,还曾经发生过两次跑步尿血的问题。一次是2017年春节期间,当时在上海医院陪护家人,由于时间较长,除了陪护,平时也做不了什么事情,晚上就出去跑步,一个星期,至少跑四天。因为春节长假,晚上的上海,车辆和行人都很少,虽在闹市,也很适合跑步,淮海路、南京路、人民广场、苏州河、黄浦江滩。有一天,跑了25公里,之前从没有跑这么多,只有比赛的时候跑过半马,自己跑最多就是跑15公里。有些尿急时,就去上厕所,谁知,竟一时尿不出,和平常的尿急完全不一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尿出来了,尿出的液体,竟然不是无色或淡黄色,而是茶色,而且,尿量很少,当然很紧张,不跑了,返回医院。百度一下,属于尿液过于浓缩,运动性血尿,基本属于正常现象,但也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肾脏运动损伤。我猜测,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从没有这样大的运动量,也没有这样快,一时运动过猛、过量,二是长时间未喝水,出汗和水分蒸发导致有点脱水。第二次尿血是今年的夏天,天气酷热,我仍坚持每周一个半马,随身带一瓶水。那天,跑得有点快,大概跑了十七八公里时,有了尿意,又发生了同样茶色状的尿血,后来就跑慢一点,完成了半马,回家多喝些水,接着的小便很快就恢复正常了,可能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脱水造成。
我们不是专业运动员,不以跑步和比赛为生,跑得再多再快,一生也站不上聚光灯下的颁奖台,强身健体应该是我们跑步和参加比赛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减少受伤,避免受伤。
我自己感觉,只要身体本身没有不能跑步的疾病或者问题,只要不超量跑步,跑的不是太快,跑步应该是不会受伤的,反而随着运动量的逐渐增加,跑者的心脏、跑者的筋骨应该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适应更加剧烈的运动。
由于我已经习惯了长距离跑步,基本上起跑就是十公里以上,而且习惯了相对快跑,这里的快跑是相对的,不是和马拉松比赛对比,是和通常而言的慢跑对比,跑少跑慢,觉得不尽兴,不舒服,习惯养成了,很难调整过来。对于大多数跑步者,可能每次十公里以下的跑步,六七分钟的配速,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能较好预防跑步受伤,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至少在自己的跑步能力足够强大以前,这样的选择比较安全。
一个IGA肾病患者的马拉松之路(七)、我所经历的跑步受伤(汪兴平)
2017年12月22日,我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过这么一篇文章,《跑马,生命因此改变质量》,简单地介绍了我当时经过近三年的持续跑步,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的一些具体情况,许多毛病,即使不说通过跑步得到了康复和治愈,至少得到了有效控制,生命质量大幅提高。当时曾有一个感叹,不知道跑步最终会不会伤膝盖,但“即使跑步可能会损伤膝盖,世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不是没有,但较为少见,有利有弊很正常,关键的是利大还是弊大,能否尽可能将弊降到最小,而不是因弊而无为,只看到失而不看到得是不妥的,重要的是得失之间的比较。”即哪怕是膝盖有所受伤,当时于我来说,也是得大于失。更何况,即使不跑步,随着年龄的增长,难道膝盖就不会因为衰老而损伤吗,因此,对于逐渐老年的跑者,如果膝盖出现问题,到底是跑出的问题,还是身体因老化而出现的问题,也不无疑问。最近,听过一个对王陇德院士的采访视频,他说,人30岁以后,就会出现肌纤维和钙的丢失,对于骨骼,如果没有不断的撞击运动,就会发生骨质疏松。从上面那篇文章到现在,我又持续跑步了将近五年,现在看来,至少对于我,跑步不但不伤膝盖,反而似乎将我的膝盖打造成了钢筋铁骨,但这不等于说在整个跑步的过程中,我就没有受过伤,更不等于说,我以后的跑步也不会受伤。
小的受伤有数次,早期的表现主要是肌肉拉伤,小腿和脚板抽筋,半马或全马比赛后的膝盖不适,后来则多是发生在越野比赛中,比如晒伤,脚扭伤等等。其中一次是2020年秋天的惠山一枝花二十公里越野赛,由于天热,上身只穿一件短袖运动速干衣,下身着运动紧身裤。事故发生在青山公园转向小桃园的沙石路上,平地跑是我的优势,所以速度很快,对我这个业余的选手来说,似是奔跑如飞,速度可能在每公里4分40秒左右,一不小心,被什么绊了一下,直接向前摔倒,借着惯性,一股冲力,身体直接在地面上滑行摩擦了三五米,地上全是沙石,裤子破了一个大洞,右手臂和右大腿,都被沙石刮去了一大块皮,不少小沙和小石子则直接被嵌入到手臂、腿部以及手掌心的皮肉中,伤口处,有些血肉模糊,粘满了细小的沙石,如果是在过去,岂不是要马上到医院进行伤口处理。现在想来,当时应该感觉钻心的痛,当时真的没有这种感觉,过后补给休息时,才感到真的有点疼,回家洗澡,伤口泡在水中,被水一刺激,才真正痛在心口。摔倒了,爬起来,几个跑友很关心的问,怎么样了,我踢踢脚,似乎筋骨没有受伤,一瘸一拐地活动了几下,说声不要紧,又正常的跑起来了。我感觉,运动以后,人的痛感似乎变迟钝了,对这种不伤筋动骨的皮外伤,基本可以不要把它太当回事,只要注意点,很快就能自愈的,小心谨慎点的话,在新鲜的伤口处,撒点小瓶装的云南白药粉,再贴上一个创口贴,一两天就会好的,因此,流点血和出点汗似乎也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现在来说说我的三次受伤,其中有两次还造成了一定的紧张。第一次,大约是在2017年7月,经历了3月锡马和4月汉马两场全马的艰辛,已经狂热地爱上了马拉松,也意识到自己跑量的严重不足,所以,有意识地加大了运动量,从原来一个月通常不足100公里,一下子提高到了200公里以上,多的甚至达到250公里,再加上没有参加过任何系统训练,也不太重视跑前和跑后的拉伸,只知道按着自己的节奏瞎跑,终于连续几天,都感到膝盖在疼,而且没有很快缓解的迹象。以前一般是肌肉疼,即使膝盖有过不适或疼,但一般是在参加长距离的比赛,或者高强度的对抗跑以后,十来公里,或者自己随意跑跑的半马,从没有过持续的膝盖疼。休息了几天以后,感觉要好些,但还是仍然有隐隐约约的疼,我怀疑,膝盖可能跑坏了,没得跑了,着急和恐惧。于是到骨科医院去检查,医生一听情况,敲敲捏捏后就说,没有大问题,是过渡性疲劳损伤,要休息一段时间,以后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跑得太多。没有做任何治疗,休息了差不多三到四个星期,恢复跑步,一切良好。
第二次受伤,大约发生在2018年,情形基本与第一次类似,这时我自己就能判断,一定也是运动过量,超过了身体机能的承受能力,只要休息休息就会好的,连医生也不用去咨询了,自己也没有了任何紧张。大概休息了二到三个星期,就自然康复了。
两次受伤,两次休息而暂停运动,感觉自己的腿骨更强大了。每一次受伤,似乎就是一次凤凰涅槃,运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腿骨更强化(只是就我而言,没有鼓励跑步受伤的意思,真正的无伤跑才是王者之跑),可能是人的自愈能力及相应的身体强化反应使然。自此以后,即使35公里的越野,下山跑在石头的台阶上,也不再有膝盖的不适了,更不用说疼痛。现在跑过全马,跑过30来公里的越野(长距离的越野没敢试过,怕晚上在山里迷路),膝盖已经不再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哪怕加速,只有腿部的力量不足,不会有膝盖骨的受伤。也许我的两次受伤,都还在可以管控的合理范围,因此,没有留下后遗症,没有真正的伤筋动骨,这可能是我的幸运之处。由此得到一个体会,跑步必须循序渐进,这是防止跑步受伤最重要的事情。另外就是,长距离的跑步,要有跑前活动和跑后拉伸,避免受伤,才能跑得久,跑得好。只要自己不存在不宜跑步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跑步姿式自然、正确,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跑量,跑步应该是不会伤膝盖的,至于何为跑步姿式正确,我以为,除非有专业人士指导,一般自己跑的舒适的方式就是自然、正确的姿式。跑步受伤,可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所跑之步大大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包括跑速过快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也包括一次跑步的距离过长,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还包括一段时间的跑量累计,比如一周或一个月,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我的跑步受伤,可能主要就是跑量的持续超能力。循序渐进,就是这些突破,只能是渐进的,而不能是跨跃式的。
最近的一次跑步受伤,以为是跑步受伤,实际不完全是跑步受伤,但和跑步有极大的关系。2021年2月9日,星期二,已是寒冬,临近春节,正常跑步上班,大约跑了5公里,右脚的小腿突然出现肌肉疼痛,即使放慢脚步,似乎有一根筋也越来越疼,放射性的疼,慢跑也不行,小腿肌肉给人感觉完全是僵硬的,和以前跑步的肌肉拉伤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也无法坚持。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跑步扭伤了,因为冬天的跑步上班和平常的跑步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将上班穿的衣物放在背包里,背着背包跑。因为背的衣物比较多,跑的时候,背包就会晃来晃去,这样的跑姿可能会有些变形,容易受伤,再加上,前一段时间的跑量有些多,一月份更是达到了380公里。另外,跑步上班的跑鞋,有时也不是那么正规,而是跑废的运动靯的废物利用,所以很自然地就认为是跑步跑出的问题。因为有之前的两次跑步受伤的经历,也没太把这次受伤当回事,休息休息应该就好了。最初几天,虽然不再跑步了,但下楼梯时,每下一个台阶,受伤的右腿就感觉疼痛,平地上行走基本无碍。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时跑时歇,小腿那根筋始终没有完全恢复。只要跑快点,或者腿抬高点,小腿就疼痛,如果只是走,感觉还好。持续了这么长时间,不应该是肌肉受伤的问题,肯定是出了其他问题。到医院做CT检查,结果是一处椎间盘轻度突出,一处椎间盘膨出,腰椎退行性改变。经咨询运动医学专家,原来天冷受寒(三九寒冬,上身只是一件内衣,虽然跑了二三公里后不会冷的,但刚跑时还是明显感觉到寒气袭人),刺激了椎间盘,导致椎间盘压迫神经而引发腿部神经疼痛,从运动医学角度讲,根本的原因是腰背肌的老损,腰部肌肉力量又不够,跑步过程中未能有效包裹椎间盘而致使神经被突出的椎间盘压迫。医生建议需要锻炼腰部肌肉的力量,一段时间内,降低运动强度,注意保暖。
找到了问题,当然就要对症治疗。自此以后,每天早上坚持燕式运动、拱桥运动,锻炼腰部肌肉力量,椎间盘的问题也未再发作过了,跑步恢复如常,当年春天,还连续参加了锡马全马、宿迁全马、盐城全马,其中盐城全马恢复到3:31完赛。不过,自此以后,直到今天,由于疫情,再也没有参加马拉松赛了,但跑量只增未减。
除了上述三次骨科的受伤,还曾经发生过两次跑步尿血的问题。一次是2017年春节期间,当时在上海医院陪护家人,由于时间较长,除了陪护,平时也做不了什么事情,晚上就出去跑步,一个星期,至少跑四天。因为春节长假,晚上的上海,车辆和行人都很少,虽在闹市,也很适合跑步,淮海路、南京路、人民广场、苏州河、黄浦江滩。有一天,跑了25公里,之前从没有跑这么多,只有比赛的时候跑过半马,自己跑最多就是跑15公里。有些尿急时,就去上厕所,谁知,竟一时尿不出,和平常的尿急完全不一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尿出来了,尿出的液体,竟然不是无色或淡黄色,而是茶色,而且,尿量很少,当然很紧张,不跑了,返回医院。百度一下,属于尿液过于浓缩,运动性血尿,基本属于正常现象,但也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肾脏运动损伤。我猜测,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从没有这样大的运动量,也没有这样快,一时运动过猛、过量,二是长时间未喝水,出汗和水分蒸发导致有点脱水。第二次尿血是今年的夏天,天气酷热,我仍坚持每周一个半马,随身带一瓶水。那天,跑得有点快,大概跑了十七八公里时,有了尿意,又发生了同样茶色状的尿血,后来就跑慢一点,完成了半马,回家多喝些水,接着的小便很快就恢复正常了,可能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脱水造成。
我们不是专业运动员,不以跑步和比赛为生,跑得再多再快,一生也站不上聚光灯下的颁奖台,强身健体应该是我们跑步和参加比赛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减少受伤,避免受伤。
我自己感觉,只要身体本身没有不能跑步的疾病或者问题,只要不超量跑步,跑的不是太快,跑步应该是不会受伤的,反而随着运动量的逐渐增加,跑者的心脏、跑者的筋骨应该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适应更加剧烈的运动。
由于我已经习惯了长距离跑步,基本上起跑就是十公里以上,而且习惯了相对快跑,这里的快跑是相对的,不是和马拉松比赛对比,是和通常而言的慢跑对比,跑少跑慢,觉得不尽兴,不舒服,习惯养成了,很难调整过来。对于大多数跑步者,可能每次十公里以下的跑步,六七分钟的配速,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能较好预防跑步受伤,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至少在自己的跑步能力足够强大以前,这样的选择比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