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之“古代诗文阅读”(解析)
(2023-11-19 10:01:11)分类: 训练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游虞山记
[清]沈槐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履,不能阻。(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但是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天气不能阻止我前往。)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隆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度:翻越。),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登上石径,就可到达山顶。)有土坯磈礧(wi
léi , 石块。),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非常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我两脚斜着站立了很久,但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还有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隐藏着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阴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而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想找回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有删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僧指A南B为C太公D石E室F南G而H西I为J招真宫K为L读书台M西N北O为P拂水岩FKM【解析]意为“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还有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如江阴”中的“如”指到达,与《鸿门宴》中的“沛公起如厕”的“如”含义不同。【解析]“复如江阴”的意思是“又到江阴去”,“如”是“往,到”的意思。“沛公起如厕”的意思是“沛公起来到厕所去”,“如”是“去、到”的意思,所以二者含义相同。故选A项。
B.“余已治筇屐”中的“屐”是一种方便登山的带齿的木头鞋,山水诗人谢灵运也曾经穿过。
C.碑碣,碑刻的统称,长方形刻石叫碑,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的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
D.“涉而即得”中的“得”意为领会到,与《兰亭集序》中的“暂得于己”的“得”含义不同。暂得于己:得意,满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沈德潜曾经前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种种原因,如船夫的欺骗,最终没能成行。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为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且装备已置办齐全,于是不顾天气,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曾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并想游尽它,但是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最终只得遗憾地离去。[解析]原文“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是已经下山后,不是在游山途中的境遇。
D.沈德潜游览虞山,貌似得偿所愿,但是也只是稍微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未能全面地深入探访那些幽深之处,因此心有不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说近荒感,然有迹象,似可信。(4 分)
(2)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4
分)
14.作者游历虞山,获得了哪些感悟?你又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呢?请简要概括。(3
分)
(1)作者感悟:世间的种种境界,有时得到并不能给人带来趣味,反而艰难以求、不得圆满的,令人念念不忘。
(2)启发(仅供参考,写出一条即可):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没有玩味的价值;用尽心力的,哪怕不能圆满也让人怀念。得与失是相对而言的,得到可能是一种失去,而失去可能是另一种得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夏日李公见访
杜甫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旁含颇淳朴,所须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凤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遭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水花晚色静,庶足充淹留。预恐樽中尽,更起为君谋。
注:这首诗是天宝末年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起句以暑气稀薄点出气候特征,后面又以清风意象,再次指出秋季的凉爽,前后形成照应。【解析]“客意已惊秋”一句中,虽提到“秋”,但是客人李公的主观感受。因为诗人家住偏远之林,加之“清风”到来,故而让客人有了避暑之感,并不是真的到了秋季。
B.向邻人借酒这一细节
,与《客至》中的唤邻翁共饮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看出诗人的邻里关系。
C.树叶繁茂,蝉声聒噪,诗人于此处写蝉声的用意,与“蝉噪林逾静”的以声衬静并不相同。
D.标题为“夏日李公见访”,却没有重点写李公,而是侧重写环境,诗歌结构布局巧妙曲折。
16.杜甫曾经困居长安十年,后人多据此诗来考证杜甫在长安城南的居住环境,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居住环境。(6分)
(1)偏远贫穷之所:“远林暑气薄”通过写周边景物见出偏远,也通过“僻近城南楼”“贫居类村坞”直接点出居所位于长安城南偏僻之处,百姓较为贫穷,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村庄。
(2)民风淳朴之所:人与人之间关系较为简单和直接,诗人待客无酒,便"隔屋唤西家”,邻人并大方地将酒从墙头递过来了,通过这样的细节内容可见当地百姓民风淳朴。
(3)安然幽静之所:蝉声嘈杂,颇为聒噪,但是远离都市的居所仍不失为一处幽静的住所,尤其是夜晚的莲花格外静谧美好,这一典型意象也成为了诗人以及客人的精神慰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得出“
,
”的结论。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中的“
,
”两句用白描手法静态描写了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的景象。
(3)小刚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漫话成语,巧学文言》的学术论文,文中提到了我国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诗文,比如“善始善终”就源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
,
”这句。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前一篇:文言诗词专练(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