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读书镜·卷五》:谏法
(2023-08-30 15:04:45)《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三卷(唐纪)》——
先是令崔发闻外喧嚣,问之,曰:“五坊人殴百姓。”发怒,命擒以入,曳之于庭。时已昏黑,良久,诘之,乃中使也。上怒,收发,系御史台。是日,( 既而敬宗至南效祭天,大赦天下。)发与诸囚立金鸡下,(唐制:凡国有赦宥,刑部先集囚徒于阙下,树金鸡,置鼓于宫城门之右,囚至则击鼓,宣敕毕则释放其囚。)忽有品官数十人执梃乱捶发,破面折齿,绝气乃去;数刻而苏,复有继来求击之者,台吏以席蔽之,仅免。上命复系发于台狱而释诸囚。(先前,县令崔发有一次听到门外有喧嚣嘈杂的声音,就问是怎么回事,有人答称:“是五坊使的人殴打百姓。”崔发大怒,命将此人抓进来,拉到庭院中间。这时,天已黑暗,过了很久,方才询问,得知是出使的宦官。敬宗知道后大怒,下令把崔发逮捕,押在御史台监狱。敬宗大赦天下的当天,崔发与即将赦免的罪犯都立在丹凤楼下的金鸡旁,等待赦罪回家。忽然,有几十个宦官冲过来,手拿棍棒照着崔发劈头盖脑就打,崔发被打得满面流血,牙齿折断,顿时不醒人事,宦官这才离去。过了一会儿崔发苏醒,这时又有宦官跑来要打,御史台的官吏用席子遮挡,崔发才幸免再次被打。于是敬宗下令,把崔发重新押进御史台监狱,其余罪犯释放。)
《智囊(选录)》语智部·苏辙——
《元城先生语录》云:东坡御史狱,张安道致仕在南京,上书救之,欲附南京递进,府官不敢受,乃令其子恕至登闻鼓院投进。恕徘徊不敢投。久之,东坡出狱。其后东坡见其副本,因吐舌色动。人问其故,东坡不答。后子由见之,曰:“宜召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张恕力!”(《元城先生语录》中说:苏轼被御史弹劾下狱以后,张安道退休闲居在南京,想要为苏东坡上书求情,本来想要就近在南京呈递奏折,可是南京官府不敢受理,于是张安道就让儿子张恕到登闻鼓院递奏本。但是张恕在登闻鼓院门口徘徊了很久后,仍然不敢投递。过了一段时间,苏东坡出狱,当他看到当年张安道为他求情的奏章副本时,不禁吐着舌头脸色大变,众人问他,他不回答。直到苏辙也看了副本才说:“难怪哥哥要吐舌头了。他能够平安出狱,实在要感谢张恕的胆小。”)仆曰:“何谓也?”子由曰:“独不见郑昌之救盖宽饶乎?疏云:‘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许指许伯,宣帝皇后的父亲;史指史高,宣帝的外戚。金指金日、张指张安世,两人都是西汉重臣。)此语正是激宣帝之怒耳!且宽饶何罪?正以犯许、史辈得祸,今再讦之,是益其怒也。(我问他原因,子由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郑昌为了营救盖宽饶而获罪的事吗?郑昌在给汉宣帝上奏本中说:‘盖宽饶在朝堂上没有许姓、史姓的皇戚,在野也没有金、张等有力权贵。’这些话正激怒了宣帝,盖宽饶有什么罪呢?他的罪就是冒犯了许、史等人,郑昌再对许、史等人的恃贵骄纵进行讥讽,不是更加火上加油了吗?)今东坡亦无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安道之疏乃云‘实天下之奇才’,独不激人主之怒乎?”仆曰:“然则尔时救东坡者,宜为何说?”子由曰:“但言本朝未尝杀士大夫,今乃是陛下开端,后世子孙必援陛下以为例,神宗好名而畏义,疑可以止之。”(今天东坡获罪下狱就是因为他名气太大了,甚至超过了朝廷,而张安道却说:‘东坡确实是个天下奇才!’这怎么能不再次激怒皇上呢?”我说:“那当时如果想要救东坡先生应该如何说呢?”苏辙说:“只能说大宋自从立朝以来,从来没有杀过士大夫,而今陛下如果杀了东坡就会开此恶例了,日后子孙万代必会援此例。神宗看重好名声而且怕后人议论,或许会因此而改变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