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读书镜·卷五》:啖名不如逃名,逃名不如无名
(2023-08-24 14:41:34)在终南山上成长的隐士,种放
《宋史》记载,种放是河南洛阳人,从小沉默好学,七岁就能写文章,且不愿和小孩们玩耍。他的父亲认为他是读书的好料子,就让他去考进士。他认为自己的学问还没有到考进士的程度,不可妄动。
种放经常来往于嵩山和华山之间,从而有了想要居住在山林的想法。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便带着母亲隐居在了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上,结草为庐。
《涑水记闻》记载,种放“讲诵经籍,门人甚众”,于是他有了束脩养活母亲,他的母亲也喜欢这种生活,乐于天道,淡薄口腹之欲。
之后种放又自己结庐在峰顶,每日静坐看云起云落。因为住得偏远,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的时候,只能以红薯果腹。
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种放仍然用功读书,写了《蒙书》书卷以及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书籍,人皆赞赏。
种放喜欢写诗歌,自称为“退士”,常常写文表述自己的志向。在古代,归隐山林的隐士们很多被人们赞赏为淡薄名利的贤达之人,如果哪个皇帝可以请到隐士入朝为官,也会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毕竟有贤达之人的锦上添花,皇帝的执政生涯更有故事可讲。
淳化三宋年的时候,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在呈报给宋太宗的折子中提到了种放的才能操行,宋太宗下诏召见种放。
种放的母亲责怪种放,认为他已经隐居,就不应该再收学生讲经,这不是隐士所为。她找出了儿子的纸笔砚台等全部烧掉了,并且和儿子转移到了更加偏僻的地方居住。
种放也以母亲年迈为由婉拒了宋太宗的召见。宋太宗没有责怪种放,还让当地的官员在节假日为母子俩送去钱、物,这也是君主在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胸襟和爱惜人才的态度。
咸平元年,种放的母亲去世了,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不吃不喝三天,之后更是在母亲旁边筑屋居住。《涑水记闻》记载,“宋真宗赐钱二十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葬”。
“隐士”下山历红尘,晚节有争议
咸平二年的时候,宋真宗再次赏钱五万,诏本府礼遣,结果种放以生病为由辞谢不至。
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表示种放已经隐居三十年了,孝行纯至,简朴退静,比起古人来也没什么比不过得。
于是宋真宗又赐财物,召他下山做官,这次种放态度有所松动。九月,种放下山,赐对崇政殿,宋真宗向他询问了关于百姓和边境的政事。种放表示,“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就是爱民,满满地感化他们”,听上去有点像现在所说的“用爱发电”。
宋真宗对种放的话很满意,马上就下诏,授种放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第二天种放上表辞谢宋真宗的赏赐,宋真宗这次是下了一百二十的决心要留下人才,再次下诏,忽略种放的辞谢之意,赐绯衣、象简、犀带、银鱼。
这次种放算是在朝中待了一段时间,但到了咸平六年的时候,种放再次上表,表示自己想要暂归故山,宋真宗总算是答应了。
《涑水记闻》记载,这次种放归山之后,两三个月便回到了京师。之后种放迁起居舍人,宋真宗还为其宴饯于龙图阁,为种放写诗,可见宋真宗对他的重视。后在景德三年时,种放再迁右谏议大夫。
祥符元年,种放再迁官,任给事中。之后种放又随宋真宗西祀汾阳,拜工部侍郎,从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出,种放是已经逐渐习惯了自己的仕途生活。
种放终生未娶,也不喜欢喧闹的地方,所以宋真宗为他所赐的宅子也都是幽静的地方。正因为宋真宗每每赏赐优渥,种放的晚节也被质疑。
《宋史》记载,为官多年之后,种放也开始讲究穿戴,同时在长安广置良田,获利颇多。种放的学生和亲属依仗他颇为恣横,就连种放本人行为也越来越迷。
王嗣宗任京兆尹时,种放还曾趁着酒醉的时候谩骂他。可能也感觉出来了周围人对其评价的变化,大中祥符四年,种放请求归山,宋真宗赐宴为其送行。
然再次归山之后,种放的隐士生活好像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他所居山林,有很多人在此砍柴,这种行为因为种放被禁止。之后种放上表,表示自己要搬家到嵩山的天封观侧,宋真宗便遣了内侍在之前兴唐观的地基之上为他兴建起了宅子。
之后,种放还是来往于嵩山和终南山之间,干嘛呢?巡视自己的良田,而每每他出行的时候,官方都会为他提供车马和驿站还有随从,也正因为他的这种招摇行为为他招来了非议。
大中祥符八年,种放早起之后,忽然开始将前后自己书写的奏章草稿等找出来全部烧了,然后换了道袍,将他的学生们叫到家里喝酒,几轮过后,种放去世,最终葬于终南山。
后一篇:《避暑录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