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石民哀辞(清)方苞

(2023-07-21 14:38:51)
       《余石民哀辞》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写了余石民师事戴名世的恭谨,侍奉老母的孝敬,被押送时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惋惜,以及在狱中临危不惧、坚持学习的情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余君品学兼优的精神风貌,折射出作者对余君的深切同情。这篇散文叙事简洁,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自余有知识,所见人士多矣,而有志于圣贤之学者,无有也。盖道之丧久矣,人纪所恃以结连者[2],唯功利;而性命所赖以安定者[3],惟嗜欲。一家之中,未有无乱人,无逆气者[4],—人之身,未有无悖行[5],无隐慝者[6]。吾不识周、孔复生[7],其尚有以转之否与[8]?(从我有对辨识事物的能力以来,看到的人很多了,但是对于圣贤的学问有追求的人,没有。道德沦丧已经很久了,人伦纪纲依靠着来维系的东西,只是利益,并且人性依靠来安定的东西,只有喜好和欲望了。一个家族中,没有不做乱的人,没有无忤逆之气的人,一个人的身上,没有无错误行为,无不可告人的行为的。我不知道周公、孔子转世再生,还有没有改变世风的办法没有?[1]余石民:即余湛,见前戴名世《与余生书》注。[2]人纪:人伦纪纲,封建社会约束人与人之间如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关系的伦理道德观念。[3]性命:人性。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人性是天命在人身上的体现,宋代以后的理学家特别提倡这种唯心的“性命”说。[4]逆气:忤逆之气。[5]悖(bèi贝)行,谬误的行为。[6]隐(tè特):不可告人的邪恶行为。[7]周:周公,姓姬名旦,用武王之弟,为西周初年大政治家,相传他制礼作乐,为儒家尊祟的圣人之一。孔:孔子。[8]转:扭转、纠正。)
  康熙壬辰,余与余君石民並以戴名世《南山集》牵连被逮。君童稚受学于戴,戴集中有与君论史事书[9],君未之答也。不相见者二十余年矣,一日祸发,君破家,遘疾死狱中[10]。而事戴礼甚恭[11]。(康熙壬辰年,我和余石民都应为受到戴名世《南山集》案件的影响共同被逮捕。余君从小就在戴名世那里接受教育,戴名世的集子中有和余君谈论史事的书信,你(余石民)没有回复他。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突然一天灾祸发生,余君家破人亡,遭遇疾病在狱中死去。但是侍奉恩师戴名世礼节很是恭敬。[9]论史事书:指戴名世《与余生书。[10]遘疾死狱中:见前《狱中杂记》。[11]事戴:对待戴名世。事:侍奉,对待。)先卒之数日,犹日购宋儒之书[12],危坐寻览[13]。观君之颠危而不怼其师[14],是能重人纪而不以功利为离合也;观君之垂死而务学不怠,是能绝偷苟而不以嗜欲为安宅也[15]。始吾语君:“所以处患难之道,信得矣[16]。虽然,子有老母,毋以嗜学忘忧。”君默无言,而卒以膈噎[17],盖其内自苦者,人不得而识也。(死前的一段日子,还每天都购买宋儒的书,端正地坐着探索阅览,看你身处危难却不怨恨自己的老师,这是能够以人世的伦理为重而不因为利益分离和聚合的行为;看你在将要死却致力于学习不松懈,这是能够断绝苟且偷生却不把嗜好和欲望当做安全之所的表现。当初我对你说:“用来面对患难的办法确实知道了。即使这样,你有年老的母亲,不要因为爱好学习而忘记了为母亲忧虑。”你默默没有说话,而最终饮食不能下咽,他内心自己感到很苦,不是别人知道和理解的。[12]宋儒:指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13]危坐:端正地坐着。[14]怼(duì对):怨恨。[15]偷苟:苟且偷生。安宅:安全之所。《孟子公孙丑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16]信:确实。[17]膈噎:饮食不能下咽。
  君提解[18],倾邑父老子弟出送郭门外,皆曰:“余君乃至此!”今君破家亡身而不得终事其母,吾恐无识者闻之,愈以守道为祸而安于邪恶也,于其丧之归也[19],书以鸣吾哀。(你押送启程,全程的父老兄弟出来到城门外送行,都说:“余君竟然到这种地步!”现在余君家破人亡却不能够完成侍奉母亲的愿望,我担心没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更加把坚守正道看成灾祸因而安心于邪恶的行为,在他灵柩运归故里的日子,写这篇文章来表达我的哀痛。[18]提解:押送启程。[19]丧(sng桑):灵柩。
  君讳湛,字石民,生于顺治某年月日,卒于康熙壬辰四月十六日。其辞曰:
  履道坦兮危机伏[20],人祸延兮鬼伯促[21]。母遥思兮望子归,子瘐死兮母不知[22]。身虽泯兮痛无涯[23],天生夫人也而使至于斯[24]!(余君名湛,字石民,出生于顺治某年月日,死在康熙壬辰年四月十六日。悼词曰:履道坦兮危机伏,人祸延兮鬼伯促。母遥思兮望子归,子瘐死兮母不知。身虽泯兮痛无涯,天生夫人也而使至于斯![20]“履道”句:行于平坦大道却潜伏着颠仆的危机。《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履:行。坦:平坦宽广。[21]延:波及,牵连。鬼伯:众鬼的头目。《古乐府蒿里曲》:“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22]瘐(y雨)死:犯人病死狱中。[23]泯(mn敏):灭。[24]夫(fú扶)人:此人,指余湛。
赏析
这篇散文共四段。
第一段提出“有志于圣贤之学者,无有也”的观点并加以论述。作者认为“道之丧久矣”,如今的社会人纪丧失,人伦败坏,为下文写余石民坚持操守立下纲目。
第二段步入正题,写余石民因《南山集》案牵连被逮,但他没有怨言,仍“事戴礼甚恭”,好学不辍,内忧其母,表现出君子风度和道德人纪。
第三段写其被押送启程时,家乡的父老子弟送别的感人场面,并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吾恐无识者闻之,愈以守道为祸而安于邪恶也。”并表示“鸣吾哀”。
第四段写余石民的生卒年月和赞辞,对余石民之死的哀痛溢于言表。
文章着重写余石民的道德人纪,声情并茂,感人至深。通过余石民对授业恩师戴名世、老母的态度以及被捕时倾城父老子弟相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道德君子的精神风貌,含蓄而深沉地表观了作者对死者的同情。余石民与戴名世仅是师生关系,且二十余年未曾见面,仅因戴名世的一封书信,就惨遭牢狱之灾,并且死在狱中,作者写这样的纪念文字,显然对清廷制造“《南山集》案”是不满的,对清廷牵连和滥杀无辜是悲愤的。此外,文中对戴名世虽没有一句赞颂的话,但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写余石民被“《南山集》案”所牵连,没有怨言,依然对老师戴名世很恭谨,让我们感受的不仅是余石民的风采,从中也可以看出方苞对戴名世的追怀之情。
名家点评
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王凯符《古今文丛论》:“这是一篇含泪之作。文中对戴名世虽无一句赞辞,但通过写余石民对戴的恭谨,也寄托着对老友戴名世的追念之情。文中的这些‘微言大义’,作者不着一字,却充满于字里行间,方苞散文的这种艺术风格,与他讲求‘义法’有关,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