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9年(顺治十年),郑成功和张煌言率师北伐,他们溯江而上,围南京,攻芜湖,使清廷大为震惊。失败突围后,张煌言在家乡浙江沿海一带继续组织抗清武装,准备再度北伐。1663年(康熙二年),闽浙总督赵廷臣包围了张煌言,以低声下气的语调写信劝张投降。这封信是张煌言对劝降的答复。 赵廷臣,明末降清官员,他曾写信向张煌言劝降,张煌言此信严辞拒降。张煌言(1620-1664):号苍水,明末抗清将领,坚持抗清二十年,兵败后英勇就义,有《张苍水集》。
台翰俨颁,殊深内讼,岂仆一切愚忠 ,尚未足取信天下耶?
(台翰:对他人来信的尊称。俨:同“严”。颁:宣布,此句指发来书信。殊:极。内讼:自责。仆:自称谦词。愚忠:指对明朝的忠心,“愚”表自谦。)台下清朝佐命(台下:对对方的敬称。佐命:辅佐皇帝创业的人。此语是对赵的讥讽。),仆则明室孤臣,时地不同,志趣亦异。功名富贵,早等之浮云;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宁为文文山,不为许仲平(宋末人许衡,字仲平,宋亡后降元,官至中书左丞。);若为刘处士(刘秉忠,宋亡后降元,官至太保。),何不为陆丞相乎(陆秀夫,宋亡后在福州先后拥立赵昰、赵昺为帝,任左丞相,坚持抗元,元军攻至,背负帝昺投海。)?倘云桑梓涂炭,实为仆未解兵(明亡后张煌言在故乡起兵抗清,赵廷臣劝降信中曾有如不解兵,故乡将遭涂炭之语。桑梓:故乡。涂炭:烂泥和炭火,喻处境困苦。),仆亦何难敛师而去(收兵),但未知台下终能保障(保障故乡安全)否乎?
区区之诚,言尽于此。间使说词(间使:往来使者。说(shui)词:指劝说投降的言词。),请从此绝。
【析点】
这是一篇义正辞严的拒降书。明亡后坚持抗清的张煌言,面对降将的劝降,表示了誓死不降的决心。张煌言最终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成就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更增添了这封短信的历史价值。
信以坚持抗敌反对投降为其思想核心,因此信中多取对比手法:以彼此身份地位对比,标明“志趣”之不同;以历史上抗敌与投降的人物对比,表明自己的决心,暗责对方的行为。对比之下,忠奸分明,中心思想更为突出。
在措辞上难得的是兼有含蓄与犀利的特色,以含蓄为其形式,以犀利为其主导。信的开头“愚忠尚未足取信天下”的自责,是以退为进的手法,进一步表示对明朝的忠心;谈到对功名富贵的看法,借用《论语》中的典故暗指对方的富贵为不义;谈成败表示“听天命”,实为不计成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谈及故乡困境,虽明言可以收兵,但反问对方能否确保故乡安全,这是以守为攻,暗示自己“敛兵”,故乡必遭清军屠戮。这些都是将犀利寓于含蓄之中的语言。信中也有直言不讳的犀利处,如直刺对方为“清朝佐命”,宣布彼此“志趣各异”;以文天祥、陆秀夫与许仲平、刘处士对举,宣布彼此道路不同。作者就是运用这样特有的语言形式写成了大义凛然的决绝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