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惆《论再生缘》诗——《昆明翠湖书所见》
(2023-07-10 14:23:21)《昆明翠湖书所见》(1939年春)
照影桥边驻小车,新妆依约想京华。
短围貂褶称腰细,密卷螺云映额斜。
赤县尘昏人换世,翠湖春好燕移家。
昆明残劫灰飞尽,聊与胡僧话落花。
西南联大(清华、北大、南开等大学组成),继续“流转西南”,到了昆明。
这一首诗,和上一首的观察视角、写法、情绪,是一样的:对于应该是在战乱中,仿佛却在太平年的芸芸众生,各种看不惯。
“短围貂褶”,衣服的式样;“密卷螺云”,头发的式样。
“人换世”之“人”,和“燕移家”之“燕”,可以是寅公自己所说的“肠断看花旧日人”之“人”,和刘禹锡所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之“燕”。
“燕”,也可以指当时的新权贵,如钱牧斋诗“为问乌衣新燕子”之“燕”。
“昆明劫灰”、“胡僧劫灰”,是又一个寅公喜欢使用的典故。
在寅公咏钱柳诗、清明诗中,都有使用。
【“胡僧话劫灰”,中国佛教演绎汉武帝的故事而产生的一个典故,有“沧桑、轮回”的含义。传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挖到池底尽是黑灰,问东方朔,说不知,要问西域胡人,至汉明帝时,有外国僧人 (一说名法兰) 来,问他,他说是世界毁灭时大火焚烧,这些黑土就是劫火烧后的灰烬。后以此典指兵火、战乱后的遗迹; 也借指灾祸等; 又用以形容天地、世界的变化。
寅恪公1949年《青鸟》诗说,“可怜汉主求仙意,只博胡僧话劫灰”。
接近了典故的本意。】
此诗通过写昆明翠湖边的丽人新妆,而忆京华之故土,哀赤县之战尘;悲自己无力回天,而羡燕移家翠湖,亦喻更多的人无法避乱如燕者。尾联“劫灰”指佛教所说世间劫难之遗迹,近代诗人尤多以此入诗,来喻时世变迁。陈氏以昆明喻劫灰,有两种指涉:一是华夏正遭劫火焚烧,昆明是劫后遗迹;二是昆明本身如“残劫灰飞尽”,自己幸存,但面对世变,无力回天,故引出最后一句,“落花”与“灰飞”并举,产生一幅万事消歇的图像。陈氏通过细致叙写西南景物风貌,借用佛家典故表示他对世变的认识,充分展现了具有韵味、厚度与境界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