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638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有光《见村楼记》

(2023-07-09 10:21:04)
昆山治城之,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末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昆山府府城的护城壕,有人说就是古时候的娄江。但是娄江已经堵塞,把没有水的护城壕当做古时候的江,不一定是对的。吴淞江从太湖的西面而来,向北,好像将要流入县城。在离县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河水像两手合抱那样转个大弯,最后向东流入了大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江将要向南流的时候,向北折流就成了新洋江。在新洋江东面几里,有个地方叫做罗巷村,已经去世的好朋友李中丞的祖先居住在这里,所以他自己就把村子命名为“罗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李中丞在外做官二十多年,(他的)小儿子延实,是在江西南昌的官署中出生的。这之后,中丞每次调动官职,延实总是跟随着父亲,到过山东、河南、湖南、湖北一带,从泰山、嵩山、庐山、衡山,到潇水、湘水、洞庭湖中的沙洲,延实没有不熟知的。)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曰见村。(唯独对于罗巷村,出生以来还没到过。中丞去世以后,延实选择居住在县城的东南门内的金潼港。有一座楼的檐瓦像鸟翅一样翘着,凸显在城门外地曲城之上,它向前俯瞰隍水,向三面遥望,都是吴淞江畔的田野。水塘港口纵横交错,田埂蜿蜒如画,掩映着远近的村落。延实每天在楼中燃香、洒水清扫、读书,并且把这座楼称为“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怅者久之。(我偶尔路过这里,延实为(我)准备了饭菜。想起以前和(他的父亲)中丞一起游赏,经常到他以前那座叫做南楼的居所,一起喝酒,讨论文章,时光流逝,一转眼已是二十四年,想不到竞已是生死永隔。今天独自对着他的儿子吃饭,久久地感到悲伤痛惜。)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 (城外有一座桥,当年我常和中丞出城,拜访老朋友方思曾,他有时不在,我们一起靠着栅栏,常常等到黄昏,才遗憾失意地回去。现在他们两个人都已去世,而延实的这座“见楼”,就是方思曾以前的居所,我内心怎么能没有触动感慨呢?)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 大道与小路。亦泛指道路。),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中丞从小的时候骑着马入城,来往扫墓和过年的时候到郊外嬉戏游玩所经过的道路,都还可以一一指出。孔子年少的时候不知道父亲被埋葬的地方,挽父的母亲知道并且告诉了他。我可以做挽父的母亲吗?
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想到本源。),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延实既然可以不忘记他的先人,好似水思源、木思根般久久不忘根本,以庄重的态度思念故园,以悲伤失落的心情怀念着逝去的父母和祖先。从古至今的大臣的子孙中,年少丧父却能自强不息、有所建树的,正史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延实是在以他们为榜样勉励自己罢了。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秋天霜露覆盖大地,君子踏上这霜露,心中产生凄怆的感情。这倒并非因为天气的寒冷,而是想起了死去的亲人。
      《见村楼记》是归有光杂记类散文中的名篇,将浓烈的友朋存亡之感寄托于简洁而富于变化的记述之中,表现出作者散文的特色。全文分四节。第一节介绍“罗村”之号的由来,表现对亡友的怀念。记叙方式从城隍与娄江的瓜葛一下推到吴淞江,再逐步收缩到新洋江,到罗巷村,点明亡友李宪卿不忘先世所居而以“罗村”为号。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归有光留心三吴水利,对河流今昔变迁及整治方案多有发明,昆山是水网地带,村落多与水为缘,所以叙述罗巷村的位置从吴淞江到新洋江,历历如见。对城隍和娄江的关系,作者说得极有分寸,既用“或曰”引出“即古娄江”之说,又用“未必然也”有理有节地加以否定。这是一。二是强调亡友取号不忘先世之美德,这是贯串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从题目看,点出“见村楼”中的“村”字。第二节交代见村楼的得名。先从延实跟随李宪卿历览通都巨邑名山大川来写,反衬不识祖居地罗巷村之遗憾,因此名楼曰见村以为纪念,这为最后表扬和勉励延实发扬祖德作伏笔。作者写见村楼之所见,有机地把第一节城隍、吴淞江包括进去而又用“塘埔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几句加以点染,不是简单地回应前文。这一节在交代题目中的“见村楼”的同时,对延实为人的情趣也略加透露。见村楼实际是延实的书斋。第三节写作者到见村楼的感想。先从“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的眼前情事,想起二十多年和延实之父交往的情景。从李延实又引出另一友人方思曾,而见村楼实即方氏的故庐。言外方氏已经式微,连故居都已易主,比之李宪卿之有子能读书差之远矣。但这种感慨如果直露说明了反而乏味,用“余能无感乎”笼统一句,不蔓不枝,引人深思,更为有味。李延实虽然名楼曰见村,以寄不忘祖泽的深思,但对罗巷村的道路环境,特别是父亲经行之地一无所知,而作者凭几十年的交情,对宪卿“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可以为延实提供情况,而用挽父之母事作比尤为贴切。这里表面只讲的“经行术径”实际包含李宪卿的成长道路,学术为人等等,表明自己愿意向李延实详尽介绍他父亲的一切,但用“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说得委婉,启发李延实的思考。最后一节作为全文的总结,用表扬的口吻引出对延实的勉励,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这篇文章从伦理角度看,是以朋友之义为线索,由朋友之存殁死生之感写到对朋友之子的恳切希望,这是一望便知的。李宪卿取号罗村,不忘先世,李延实楼名见村,也为纪念先世。作者表扬李延实能“不忘其先人”勉励他学习史传中“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所以作者怀念亡友,教育故人幼子,是以“不忘先世”的孝道为内容的。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这样的立意是符合“言有物”“文以载道”的要求的。
从取材角度看,他只写楼上之所见和己之所感,楼的建筑本身只字未提,而只交代“即方氏之故庐”,这是紧紧围绕立意来的。
在语言方面,这是标准的唐宋派散文,基本是散句,但在散行中偶有排句如“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是有意造得整齐,和全篇散行对照又多一错综之美。文字的抒情气氛很浓,除了“悲怅”、“怅然”这些词语外,善于用语气助词互相映照,也是一个特点,如“余能无感乎”,“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两个“乎”字句相映成趣。而结尾三个“然”字的排比之后着一“矣”字,都增加感情的分量,如果换个句法,换个虚字,其抒情效果就大为减色。短句长句相错综,借用整齐句插入散句之中,善用抒情语气词,使文章一唱三叹,这是欧阳修的拿手好戏,这篇文章可以说深得欧阳修散文的神髓,耐人涵咏,愈久而真味愈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