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5,908
  • 关注人气:4,2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嘉莹讲诗歌:什么是“赋比兴”?(3)

(2023-06-27 10:29:04)
赋:直言其事,即物即心
“赋”的主要关系不在情意与形象的关系,“赋”的表现能够产生感发的力量,主要在它叙写的句法、篇法的结构。我们说写诗的动机,你内心有了感动,情动于中,一定要使你的诗写出来以后能够传达、表现出来,而且使读者读了也受到感动,这才是一首诗的完成。
怎么使读者感动?一个就是用形象。你说有一个很美丽的女孩子,我想追求她,这不是一首诗,读者听了以后没有美感,没有感动。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是你的情意借着这个形象。在水边上,水边飘着水草,“参差”是不整齐的;“荇菜”,水面上的植物。水面上的植物随波流动,很难抓到。那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寤寐求之”,不管是我睡的时候醒的时候,我的内心都在思念追求她。情意结合了形象,用韵律的谐和增加美感,诗的感发的力量才传达出来。
“赋”的写作方式是直言其事。内心有什么情意,不借用形象来传达你的感发,就直接写内心的情意。不用“雎鸠”的形象,不用“参差荇菜”,直接写你的感情,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使人感动。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证,也是《诗经》里的一首诗,题目叫《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是什么意思呢?
《诗经》的四言比较单调,两个字没有韵律,“仲子”跟他爸爸叫他一样。“仲子”是一个年轻人,“仲”是排行第二。我们中国人把兄弟排行说成“伯、仲、叔、季”,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仲子”太单调了,所以说“将仲子兮”,“啊,仲子啊”。前面有个“将”,后面有个“兮”,前后各有个发声词,就显得很柔和、温柔婉约,很多情的样子。为什么?因为这是他的情人在叫他。“将仲子兮”,开头就直接叫这个人的名字。她说仲子啊,“无逾我里”,“逾”是跳过,你不要跳过我们的“里门”。中国古时候许多户人家住在一起,前面有一个里门,像上海的永安里、平安里。“无折我树杞”,不要折断我家旁边那棵杞树。“岂敢爱之”,我哪里是爱这一棵树呢?是“畏我父母”,怕我的父母。你跳墙把我们的树折断了,我父母就会责备我。所以她说“仲可怀也”,仲,你当然是我怀念的了,可是“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但是父母责备的话,我也是很害怕的。
这就是“直言其事”,这首诗写得很美,也使人感动。虽然是直接地说,没有用植物、草木、鸟兽的形象,但是把这个女子对男子的爱情、对父母责备恐惧的矛盾、多情的心理,都用叙写的句法、篇法、结构、口吻传达出来了。在反复地叙写的句法篇法之中,把这个女子的感情传达出来,也一样带有感动的力量,一样是成功的,也是写诗的一种方法。
《诗经》有时传达感发,是用一种重复的方法,一首诗常常分成好几个段落、很多章。《将仲子》一共有三章,段落之间大部分是重复。
第二章:“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无逾我墙”的“墙”,指的是外墙。就是把韵字,“里”换成“墙”,“杞”换成“桑”。我用现代汉语念,你们可能不觉得押韵,可是中国古代的语言是押韵的。“母”读作m,“里”“杞”“母”是押韵的,“墙”“桑”“兄”是押韵的,这里“兄”也是ang韵。所以就是在重复之中、在韵律之中,声音也传达了感动。
第三章:“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韵字“园”,你不要跳我的“园”,园指的是里面小园的墙,你不要折我的檀树,“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园”“檀”“言”都是押韵的。
这三章诗是直接的叙写,通过几次重复,这个女子多情、矛盾的心理都传达出来了。所以“赋”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言其事,用句法、篇法、结构、口吻使人感动。
  我们现在所讲的是《诗经》最早的、最原始的情意与形象的关系,以及情意与形象的关系在写作中如何传达出来。“赋”不是“由物及心”,也不是“由心及物”,是“即物即心”。物就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现象,所以它可以是自然界草木鸟兽的物象,它也可以是人事界的事象。直接写事象,把事件的发生写下来,就是“即物即心”。当你这样直接叙事的时候,也把内心的感情传达出来了。 
在《诗经》里,“赋比兴”这三种方式多半用在一首诗歌的开端。这三种表现方法只可以用在开端吗?不一定,后来的诗歌就更发展、更发达了,不一定只是用在开头,可以用在任何地方。
再来看《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涯”这个字有很多读音,可以读yá,可以读ái,这里读yí。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写离别的诗,他说有一个远行的人走了。“行行重行行”,向前走,再向前走,越来越远了。“与君生别离”,生离是和死别相对的,死别是不能再见面了,这是由天不由人的,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生别离”是本来两个相爱的人都活在世界上,可以在一起而别离了,是更不得已的,是人类应该挽回但竟然没有挽回的一种别离。“相去万余里”,“去”是距离,我们相隔一万多里。“各在天一涯”,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边。“道路阻且长”,我们中间的道路这样险阻,有高山大河,而且这么遥远。“会面安可知”,不知道哪一天才会再见面。
这都是“赋”,直接说的。中间忽然出现两个形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我不相信我们永远不见面了,因为你看连动物,每当冬天北风吹起的时候,就向北风而依。胡马是北方生长的马,当北风从塞外吹进来的时候,它就感受到北方,怀念故乡。“越鸟巢南枝”,“越”是南方。南方的鸟尽管在北方,做巢的时候永远向着南方的树枝,因为它习惯了,习惯于阳光,习惯于温暖,所以它总是向阳的。马会怀念它的故乡,鸟也怀念它的故乡,北方的马永远依恋北方,南方的鸟永远依恋南方。作为一个人,难道你连马和鸟的感情都没有?所以你一定会回来的。在叙事之中用了两个自然界的形象,我们说这是“兴象”,是带给读者感发的一种形象。中国古代诗歌批评有很多术语,这个叫“兴象”。
这个使你感发的“兴象”不仅可以放在一首诗的中间,有时也可以放在诗的结尾。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为出去当兵的人写的歌词,写远在北方边疆戍守的人的生活跟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琵琶本来是胡乐,是北方的外族的一种乐器,这些兵士在边疆戍守,也受了外族的影响,唱歌的时候用的是胡人的琵琶。军队里面举行同乐晚会,烧一大堆篝火,就有人起来跳舞。“换新声”,再弹一曲音乐,唱了不同的歌。“总是关山离别情”,无论你唱的是哪一首歌,歌里所表现的都是关山离别的感情。“撩乱边愁听不尽”,被这种歌声引来我缭乱的边愁,“边愁”是在边关戍守的兵士的悲哀和忧愁。边愁“剪不断,理还乱”,没有办法忘记,没有办法排解,没有穷尽;歌声也没有穷尽,每一曲歌都引起我缭乱的边愁。前面都是叙写,他们弹琵琶、跳舞、唱歌,他们心里有悲哀,怀念故乡。可是最后,他忽然跳起来了,说“高高秋月照长城”。我抬头望,边塞城楼上,有高高的秋月照在万里长城之上。月亮并不代表离别,是我看到月光引起内心关于离别的、怀念故乡的感情,是引发我内心感情的一个因素。这也是“兴象”,大自然界引起我感发的一个因素。
  大家常常讲“比兴”,认为形象是最重要的。形象当然重要,可是实在诗歌里面最重要的是“赋”,是你叙写的语言的结构、句法、篇法,是你怎样写出来的,而不管你用了多么美丽的形象。形象基本一定要跟“赋”结合起来。说“关关雎鸠”,你一定要从鸟引到一种叙写的情感,这样才能够情景相生。所以感情和形象,二者是互相关联的,而使景物跟感情、形象跟情意结合起来,一定是靠句法、篇法的结构。所以大家只看见形象的重要,是不错的,但是使诗篇结构组织起来的,是你叙写的方式,是你的句法,是你的结构,这是最重要的。
  现在我们把“赋比兴”告一段落,加一个总结补充。“赋比兴”这三个字本来是《诗大序》里讲的,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六义”是六种重要的道理、义理。我们只讲了“赋”“比”“兴”,没有讲风、雅、颂,为什么呢?因为这“六义”其实是两种不同类的东西。“赋”“比”“兴”是诗之作法,诗是怎样写出来的,是“由物及心”“由心及物”,还是“直言其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