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继儒《读书镜·卷一》:留一步与人行

(2023-06-24 07:34:44)
@颜之推云:“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抱之梁,必沉溺于川渊者。何哉?为其傍无余地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必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人的脚所踩踏的地方,面积只不过有几寸,然而在咫尺宽的山路上行走,一定会从山崖上摔下去;从碗口粗细的独木桥上过河,也往往会淹死在河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的脚旁边没有余地的缘故。君子要在社会上立足,也是这个道理。最诚实的话,别人是不会容易相信;最高洁的行为,别人往往会产生怀疑,都是因为这类言论、行动的名声太好,没有留余地造成的。)或问吕居仁:“天下归仁如何?”居仁作韵语答之,曰:“面前径路无令窄,窄时无过客。无过客时径益荒,眼前满地生荆棘。”黄山谷云:“面前径路常须令宽,路径窄则无着身处,况能使人行也?”(要经常拓宽自家门前的路,如果路太窄,自己都难以转身,又怎么能够让别人去走呢?寓意: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要学会与人方便,学会让路,才是开心快乐之道啊!)以上三言相符。彼立己于峻,及离人而立于独者,可以警矣。
《宋元学案》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儒邵雍临终的时候,程颐来探访,问邵雍:“从此永诀,更有见告乎? ”这时的邵康节已经气息微弱,就举起一双手来,比成一个缺口的样子。程颐不明白,问道:“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康节说道:“面前路径常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雍告诫程颐:留别人一条宽路,就是给自已留一条好路。
    @赵抃罢政闲居,一士人以书贽见,公读之终卷,正色谓士人曰:“朝廷有学校,有科举,何不以卒业,却与闲退之人说他朝廷利害。”士人惶恐而退。山人范知璿献所为文于宋璟,璟判之,曰:“观其《良宰论》颇涉谄谀。文章若高,请从举选,不可别奏。”(宋璟很讲实际,看事情很深刻。有人推荐隐士范知璿的文章好,把他的《良宰论》送到宰相府。宋璟看罢,提笔批示:“观其文章,颇涉佞谀。山人当极言谠论,岂宜偷合苟容!文章若高,自宜从选举求试,不可别奏。”这对那些表面上当隐士骨子里想走“终南捷径”的名利之徒,是很好的警告:你的《良宰论》像是讨论如何做好宰相,其实在吹牛拍马;作为隐士应该直言忠谏,怎能讨好卖乖?你有文学才华,可以通过科举正道考试做官,不必从后门偷偷摸摸地进献什么文章!)古人云,当官不接异色人。(【原典】当官者,凡异色人皆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宜疏绝。要以清心省事为本。清?陈宏谋《从政遗规》清人张廷玉在《澄怀园语》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为官不接杂宾最好)不止巫、祝、尼、媪,礼当疏绝。至于工艺之人,亦不可久留于家,与之亲狎。此辈皆能变易听闻,簸弄是非。又有本非儒者,或假文辞、字画以媒进,一与款洽,即堕术中。如房琯为相,因一琴工黄庭兰出入门下,依倚为非,遂为相业之玷。若此之类,能审察疏远,亦省事远谤之一助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