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638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修《诫子书》

(2023-06-21 10:38:01)
【作者介绍】
  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事母甚孝,府郡举荐为孝廉,因道路阻隔不能就任。袁谭出任青州期间,聘王修为治中从事,后为袁绍封为即墨县令,再为袁谭别驾。汉献帝建安八年(20年),袁谭攻袁尚,袁谭战败后退回南皮。王修率兵来救,劝导兄弟应和睦,为袁谭拒绝。建安十年(204年),王修运粮于乐安,袁谭为曹操所攻,王修来救已迟,乞求收葬袁谭尸首。曹操答允,继续命其运粮于乐安。袁谭部下管统拒绝投降,曹操命王修斩管统,王修以管统为亡国忠臣,为其松缚。曹操也就此赦免管统。初平年间,屡屡救援贼人所攻的北海太守孔融。孔融召为主簿,高密县县令。在任期间锄芟豪强,社会安定。当时胶东一带贼人众多,遂命王修为县令。在任期间,当地豪强公孙卢拒受调动,为王修命人冲进其家门斩杀,令豪强慑。后来受曹操器重,辟为司空椽,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在任期间抑强扶弱,赏罚分明,为百姓所喜爱。建安十八年(213)封为大司农郎中令。
  王修为人忠贞,敢于劝谏:曹操欲行肉刑,王修认为时机未到。严才叛变,王修一马当先前往救援。太祖在铜爵台上望见了他们,说:“来的人一定是王修”。相国钟繇对王修说:“过去京城有了变故,九卿各自守在自己的府宅里。”王修说:“吃着朝廷的俸禄,怎么能躲避祸难呢?守在府宅里虽然是旧例,但不是为国赴难的道理。”为《三国志》作评的毛宗岗也做过一个比较:“许攸降操,王修亦降操,同一降也。而许攸则助曹谋袁,王修则不忍助曹谋袁,王修贤于许攸远矣。是不可以无辨”。
  后王修因病逝于任上。曹操称赞说:“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他立传,也称赞道:“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王修忠贞,足以矫俗”。
【原文】
  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1),皆不在目前(2),意遑遑也(3)。人之居世,忽去便过。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4)。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自从你走了以后,我闷闷不乐,为什么呢?因为我确实老了,所依靠的就是你们了,但都不在跟前,使我惶恐不安。人生在世,很容易过去。所以时间非常宝贵。大禹不爱珍宝玉璧而爱很短的光阴,是因为时间一过就不会回来,如同年纪大了不能变为少年一样。1)所恃汝等也:你们这几个孩子就是我这个老年人的依靠。恃仗恃。(2)目前:眼跟前,身边。3)意遑遑也:感觉惶恐不安。遑遑:惊恐匆忙,心神不定的样子。4)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所以大禹不喜欢珍宝而止珍惜很短的时间。尺璧:一尺长的壁玉,作为珍宝的代称。)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5),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6),闻一得三,志在“善人”(7)。(盼望你早有作为,不光是要读好书,并且要学做人。你如今离乡背井,跋山涉水,离别弟弟,抛妻离子,是想看让你行为举止,学习道德高尚的人的远大节操,能够举一反三,立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5)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你如今离乡背井,跋山涉水,离别弟弟,抛妻离子出外访学。逾郡县:走出自己所在的郡县;去妻子:离开自己的妻和孩子。6)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是想看让你行为举止,学习道德高尚的人的远大节操。宜效:应该仿效;高人:道德高尚的人;远节:高远的操守。7)善人:这里指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8)。行止与人,务在饶之。(你时时不可不慎重啊!善与不善,现在是关键时候了。你的行为举止,对于别人,总要宽容为好。)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思考成熟了,才可以说出来,行动考虑周密了,才可以实施。一切都要按照实际情况,符合道理做事,违背了这样的原则,就会招致失败。)。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10)。(父亲想使儿子成材、向善,除了不能牺牲自己生命以外,其余都在所不惜。)
【简析】
  王修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贤士。为人纯孝又廉洁自律,对外重承诺,忠职守,不畏强暴,敢于担当。他7岁丧母,母亲去世的那天正好是“社日”(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春社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而二月二相传又是土地神的诞辰,所以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第二年的社日,邻里们正在欢度社日,王修怀念母亲,哭泣甚哀,邻里闻之,为之罢社。世人留下成语“王修辍社”。因此被郡县举荐为“孝廉”。王修不仅纯孝,也能待人以诚,为感恩倾身已报。二十岁时游学南阳,在张奉家中修学。在张奉暂住。张奉全家得疾病,无人照料,为王修亲自照顾至病愈。为人又清贫自守,不恋财货,一心读书。据《三国志·本传》记载,建安十年(205年),曹操破袁绍。袁氏当政时法纪松弛,在职有权势的人都积蓄了许多财产。太祖攻下南皮后,查抄没收审配等家的财物数以万计。但检查王修家,谷物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曹操见之赞曰“你真是名不虚传”。
  在王修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子们也都终成大器,其子王忠也官做到东莱太守、散骑常侍。王基还是孩子时王修就觉得他不同寻常,所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为王修立传时,不仅称赞特色品德操守,还夸奖他重视子女的教育,了解孩子,知人善任:“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这篇《诫子书》就是王修重视并善于教育孩子的一个最好证明。他教育子女,不是居高临下,动辄训斥,而是以情动人,剖白自己的苦心:开头就挑明自己对子女的依赖和眷恋,而不是以老子自居:我确实老了,所依靠的就是你们了,但都不在跟前,使我惶恐不安。结尾又再次表明自己对孩子的情感: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这样的教育,以情动人,一下子就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情感上就会接受父亲的劝诫。
  另外,王修教育子女也不是面面俱到。他要子女珍惜时光,不光是要读好书,并且要学做人。将做人、品格操守放在第一位,可见王修的远见卓识至于如何做人,一方面要学习道德高尚的人的远大节操,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另一方面要付诸实践:“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这确实是精当扼要的至理名言,这也是他一生做人的经验和行为的具体体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