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吃肉的钱锺书:居然食相偏宜肉,怅绝归心半为鲈
(2023-06-18 11:15:00)予不好茶酒而好鱼肉戏作解嘲
钱锺书
富言山谷赣茶客,刘斥杜陵唐酒徒。
有酒无肴真是寡,倘茶遇酪岂非奴。
居然食相偏宜肉,怅绝归心半为鲈。
道胜能肥何必俗,未甘饭颗笑形模。
钱锺书从国外留学回归后,曾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后来他的父亲应朋友邀请,前往湖南蓝田创办国立师范学院。父亲因为非常想念离家多年的儿子,于是便写信给钱锺书,希望他也能考虑到蓝田任职。
诗人虽然知道西南联大与师范学院的天壤之别,但是他考虑再三,最后还是答应了父亲的请求,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照顾年老体衰的老人家。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在蓝田任职之后,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爱好。
开篇引用了古代的两个典故,“富言山谷赣茶客,刘斥杜陵唐酒徒。”北宋的宰相富弼与黄庭坚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话不投机,于是便嘲笑黄山谷只是一位来自江西的茶客,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而明代才子刘建崇尚理学,反对学子创作诗词,他还嘲讽杜甫不过是一个酒徒,不该成为后世学子效仿的楷模。
这两句对仗工整,“富言、刘斥”,既点出富弼和刘建两位古人,又指出他们对诗人的看法。“山谷、杜陵”更是精妙,不仅是指黄庭坚和杜甫,而且也表达了两处地名。“茶客、酒徒”,则点出题目中作者的喜好,可谓绝妙好对,尽显先生的诗歌功底。
接下来陈述作者的观点,“有酒无肴真是寡,倘茶遇酪岂非奴。”诗人虽然在师范学院担任英语系主任,但是薪水并不算太高,同时他还要经常贴补父母,日子也就过得比较清苦。所以诗人觉得如果没有佳肴下酒,杯中之物也就显得寡淡,还不如白米咸菜更为爽口。
诗人博学多才,他又想到了北魏时期的一个故事。才子王肃喜欢喝羊肉汤,君王问他为何不喜欢鱼羹,而且酪浆也胜过茗饮。才子回答说,各地的饮食习性不同,羊是北方人的最爱,而对自己来说,茗茶只配为酪作奴。作者精心构思,似乎也为自己找到了不喜茶酒、而爱好鱼肉的理由。
颈联转而抒写诗人对鱼肉的偏爱,“居然食相偏宜肉,怅绝归心半为鲈。”诗人诙谐地说,我并非高雅名士,既不能效仿白居易悠然地品茶,也无法追随太白千杯不醉的豪情。而且我一看见鱼肉,就会目光如炬,更会狼吞虎咽地将其吃得精光,这样的食相本该适合吃肉。
诗人又引用了魏晋名士张翰的典故,这位才子因为秋风起,便想起了故园的鲈鱼即将变得肥美,于是便辞官回到家乡,尽情地享受美味。诗人也认为,那些归心似箭的才子之所以显得惆怅,都是想吃水中的美味。钱锺书真是幽默,不说自己喜欢吃鱼,却要找一位古人为自己站队。
结尾耐人寻味,更显旷达襟怀,“道胜能肥何必俗,未甘饭颗笑形模。”诗人觉得只要心无旁骛,就可忘记烦忧,身体也会变得健康,即使稍显肥胖也并非俗气。可是假如自己并非情愿,却非要跟随习俗,就像杜甫在饭颗山前一样,却让人笑话诗圣实在太显瘦弱。
道胜,指心中只有学问和工作,却不去考虑名利。饭颗,出自李白的《戏赠杜甫》,太白曾戏称“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读完全篇,读者一定也颇有感触。活在世上,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可迁就别人的眼光,不必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胖瘦高矮、以及容貌装扮,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更应该由自己做主,不能跟随大众的习俗!
后一篇:《孔子家语·相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