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治安策》(1)
(2023-06-17 16:11:39)上疏背景
贾谊任梁怀王太傅时,虽在梁国封地,但仍体察政事,居安思危。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因此多次上疏陈述政事(《治安策》),大体上围绕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等三个问题而展开论述。
具体写作年份待考。 西汉前期社会存在着三大矛盾:其一是匈奴为代表的边境少数民族与汉王朝之间的矛盾;其二是地方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其三是广大农民和地主、大工商业者的矛盾。汉文帝时期,天下大势已定,这些社会矛盾虽然尚未激化到即将公开破裂的程度,但却在酝酿并渐趋于激化的过程之中。
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侵犯汉朝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导致中央与地方权利不平衡,虽然汉初镇压韩信、英布、陈豨等诸侯的叛乱,沉重地打击了异姓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但到汉文帝时,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仍然很大,力量很强,直接威胁着西汉中央朝廷的安全,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
汉文帝六年(前174年),贾谊二十七岁,文帝征见,拜为梁怀王太傅。此后,文帝多次向他征求治国方略,贾谊亦多次上疏陈说政事,针对以上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班固将贾谊这些疏的要点汇集在一起,记入《汉书·贾谊传》中,就是后世流传的《治安策》。
治安策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1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2。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3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我私下考虑如今的局势,可为之痛哭的有一项,可为之流泪的有两项,应为之大声叹息的有六项,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伤害大道的事,很难一一列举。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治乱大体的人。1.长太息:深长地叹息。《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疏举:逐条列举。疏,分条说明的文字。3.治:社会安定、太平(跟“乱”相对)。如《荀子·天论》:“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夫抱火厝4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5,首尾衡决6,国制抢攘7,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木柴上,火没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如今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本末颠倒,首尾冲突,国制混乱,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怎么能够说是大治!陛下为什么不让我对您详细地说明这一切,提出使国家真正大治大安的方策,以供陛下仔细斟酌选用呢?4.厝(cuò):安置、放置。如:厝火积薪。5.舛逆:颠倒、悖逆。舛:错误,错乱;违背。6.衡决:横裂,不衔接。7.抢攘(chngrng):纷乱的样子。)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奴宾服8,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射箭打猎之类的娱乐与国家安危的关键相比,哪一样更急迫?假若所提的治世方法,耗费心血,摧残身体,影响享受钟鼓所奏音乐,可以不采纳;我的治国方策,能保证使陛下所享受的乐趣不受影响,却可以带来封国诸侯各遵法规,战争不起,平民拥护首领,匈奴归顺,纯朴之风响彻边陲,百姓温良朴素,官司之类的事情停止不发。8.宾服:归顺;服从。)大数9既得,则天下顺治10,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11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大势已定,那么,全国便会顺从而大治,四海之内,一派升平,万物都符合事理,陛下生时被称为明帝,死后成为明神,美名佳誉永垂青史。《礼》书上说宗庙有功德,使您的顾成庙被尊称为大宗,得以与太祖共享盛名,与大汉天下共存亡。9.大数:自然法则,气数。此处指大势。10.顺治:顺从而大治,指社会秩序井然而安定。11.顾成:汉文帝庙名。《汉书·文帝纪》:“(四年冬)作顾成庙。”)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创建长久安定的形势,造成永久太平的业绩,以此来承奉祖庙和六亲,这是最大的孝顺;以此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使芸芸众生得到养育,这是最大的仁;创设准则,标立纪纲,使大小事物各得其所,为万世子孙树立楷模,即使是后世出现了愚鲁、幼稚、不肖的继承人,由于他继承了您的鸿业和福荫,还可以安享太平,这是最明智的办法。)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12,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13。(凭陛下的精明练达,再有稍微懂得治国之道的人辅佐,要达到这一境界并不困难。其内容全都可以向陛下陈述,希望陛下不要忽视。我谨慎地用它来考察过天地的变化,应验过往,核对当今,日夜思考而详细地知道了它的内容,即使是禹舜再生,也不能加以改变。12.下风:风所吹向的那一方;比喻处于下位,卑位。13.亡以易此:亡:古同“无”,没有。易:改变。)
夫树国固14,必相疑之势也15,下数被其殃16,上数爽其忧17,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18。(建立诸侯国过于强大,必然会造成天子与诸侯互相对立,臣下屡遭祸害,皇上也多次忧伤,这实在不是使皇上放心、使臣下保全的办法。14.树国:建立诸侯国。15.相疑:指朝廷同封国之间互相猜忌。通行本《汉书》“疑”下无也字,据《群书治要》补。16.被:遭受。17.爽:受伤害。伤败,败坏。18.安上而全上:指稳定中央政权,保全黎民百姓。)今或亲弟谋为东帝19,亲兄之子西乡而击20,今吴又见告矣21。天子春秋鼎盛22,行义未过23,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24!(如今亲兄弟图谋在东方称帝,亲侄子也向西袭击朝廷,吴王的谋反活动又被人告发。当今天子年富力强,品行道义上没有过错,对他们施加功德恩泽,而他们尚且如此,何况最大的诸侯,权力比他们还要大十倍呢!19.亲弟:指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谋为东帝:《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淮南王长“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刘长的封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在长安的东方。刘长谋反后被废死。20.亲兄之子:指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乡:向。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前济北王谋反,发兵袭击荥阳,失败被杀。21.见告:被告发。句指吴王刘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发。22.春秋:指年令。春秋鼎盛,即正当壮年。23.行义未过:行为得宜,没有过失。24.莫大:最大。十此:十倍于此。全句意指吴王等诸侯的实力,要比前述亲弟、亲兄之子大得多。)
后一篇:钟嵘《诗品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