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惆《论再生缘》: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2023-05-26 10:13:15)景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头鬓影还明灭,楼外笙歌杂醉酲。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北平的大学南迁,“流转西南”。
在云南蒙自的南湖里,荷花盛开,好像北平的“海子”(湖泊)一样。
内地本来应该是逃难而来的人们,包括学校师生,“桥头鬓影”,忽明忽灭;“楼外笙歌”,忽醉忽醒,好像还是太平盛世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中,“南渡”、“北归”,具有特别的含义。
以东晋、南宋的“南渡”最为著名,但是“北归”都是泡影。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之“北定”,也是“北归”的意思。
在《论再生缘》中,在“北归端恐待来生”句后,寅公有按语:“寅恪按,十六年前作此诗,句中竟有端生之名,‘岂是早为今日谶’耶?噫”!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寅公这两句诗,是抗战之中、文化人中的名句,悲愤之余,几乎绝望。
“黄河难塞黄金尽”,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其中记载汉武帝担心“黄河决堤”以及“黄金不够使用”等事项。
有一个江湖术士,对武帝说,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
苏东坡有诗说,“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感慨年华一去不返。
寅公此句,是描写当时黄河花园口大坝被炸开之事,以及战争导致的资源消耗、短缺,货币贬值。
紧接下一句的民生凋敝:“日暮人间几万程”。
正如庾信《哀江南赋》所哀:“日暮途远,人间何世”。
前一篇:去年八月哭微之,今年八月哭敦诗
后一篇:吴炽昌《客窗闲话》·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