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钟振振教授答疑:唐·韩偓诗《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题于花援》

(2023-03-26 10:20:35)
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题于花援
[唐]韩偓
湘浦梅花两度开,直应天意别栽培。
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
寒气与君霜里退,阳和为尔腊前来。
夭桃莫倚东风势,调鼎何曾用不材。
网友守望杏坛问:请问钟老师,韩偓这首诗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一首咏梅诗,因当年冬季湖南梅树两度开花而作。“花援”,“援”的本字作“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通释卷一一《木部》曰:“楥……又篱楥,多作‘援’。臣以为楥即篱落之柱也,所以助篱,故谓之楥。”“题于花援”,盖谓此诗即题在花园篱墙的立柱之上。
首联“湘浦梅花两度开,直应天意别栽培”,谓湘江畔梅开二度,应是上天对梅的眷顾,着意栽培。
颔联“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玉为通体”,谓此梅花整个儿就是白玉做成的。“香号返魂”,见旧题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崙二十六万里,去东岸二十四万里……洲上有大山,形似人鸟之象,因名之为‘神鸟山’。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反(同“返”,下不具注)魂树’。扣其树,亦能自作声,声如群牛吼,闻之者皆心震神骇。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名曰‘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檀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种六名。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以香熏死人,更加神验。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国王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非中国所有,以付外库。”这个典故,诗中颇为常用。例如:
南朝陈·阴铿《和樊晋陵伤妾诗》曰:“名香不可得,何见返魂时。”
唐·窦常《凉国惠康公主挽歌》曰:“泪有潜成血,香无却返魂。”
白居易《李夫人》诗曰:“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
张祜《南宫叹亦述玄宗追恨太真妃事》诗曰:“何劳却睡草,不验返魂香。”
陆龟蒙《寄南岳客乞灵芜香》诗曰:“闻说融峰下,灵香似反魂。春来正堪采,试为劚云根。”
李中《悼怀王丧妃》诗曰:“香解返魂成浪语,胶能续断是虚名。”
杨莱儿《和赵光远题壁》诗曰:“多情多病年应促,早办名香为返魂。”
佚名僧《古梅》诗曰:“东风未肯随寒暑,又蘖清香与返魂。”
梅开二度,相当于花死而复生;且梅花以清香著称,故韩偓诗曰“香号返魂容易回”。此“号”乃“号称”之义。网上有解“号”为“呼号”者,盖不知有“返魂香”这一典故,驯致此误。
颈联“寒气与君霜里退,阳和为尔腊前来”,“与君”“为尔”同义,都是“为您”的意思。“君”“尔”也都指那“再发”的“梅花”。
“寒气”,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后的两个节气,亦即冬天最后的两个节气,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小寒”和“大寒”。
“霜”,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是“霜降”,这个节气结束,就是“立冬”了。
“阳和”,指春天的暖和,也代指春天。
“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冬天最后的一个月。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冬天的寒气,为您梅花而退回到秋天;春天的暖气,则为您梅花而提前在腊月里到来。
笔者拙见,“为尔”,如改作“为我”,可以避免局部的“合掌”,或许更好一些。那么,下句的意思就变成——梅花为我们提前带来了春天。
尾联“夭桃莫倚东风势,调鼎何曾用不材”。“夭桃”,指桃花。《诗·周南·桃夭》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形容桃花开得茂盛而美丽。
“调鼎”,《吕氏春秋·孝行览》曰:“汤得伊尹……说汤以至味。”又载伊尹之说曰:“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按,伊尹精于烹调,曾以调味为喻,向商汤陈说治国的道理;并辅佐商汤,讨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后世乃以“调鼎”喻指担任宰相,治理国家。
“不材”,不成材,指才能平庸之辈。
这两句的字面义是:徒有其表的桃花啊,你们不要倚仗春风的势力而上位。调和鼎鼐,哪里用得着你们这班中看不中用的家伙呢?
咏梅花,怎么最后牵扯到桃花了呢?这不是“走题”了么?
非也。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笔!
梅花,最终是要结成果实——梅子的。古代在醋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是用梅子来调酸味的。它和调咸味的盐,是古代最重要的两种调味品。《尚书·商书·说命下》载,殷高宗命傅说为相,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和“调鼎”的意思差不多,仍然是以调味来喻指担任宰相,治理国家。故后世乃以宰相为“盐梅”之任。
在古代诗歌里,“调鼎”与“梅”合用的例证,所在多有。例如:
北周·庾信《商调曲》曰:“若涉大川,言凭于舟楫;如和鼎实。有寄于盐梅。君臣一体,可以静氛埃。得人则治,何世无奇才。”
隋佚名《食举歌》八曲其二曰:“盐梅既济,鼎铉调……威仪济济,懋皇朝。”
唐·苏颋《送光禄姚卿还都》诗曰:“九卿朝已入,三子暮同来。不授纶为草,还司鼎用梅。”
沈佺期《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诗曰:“大君制六合,良佐参万机。大业永开泰,臣道日光辉。盐梅和鼎食,家声众所归。”
刘长卿《秋日夏口涉汉阳献李相公》诗曰:“鼎罢调梅久,门看种药勤。”
钱起《奉和杜相公移长兴宅奉呈元相公》诗曰:“院梅朝助鼎,池凤夕归林。”
权德舆《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相公中书相公》诗曰:“化成风偃草,道合鼎调梅。”
温庭皓《梅》诗曰:“莫贪题咏兴,商鼎待盐梅。”皆可参看。
韩偓此诗咏梅花而以“斥桃花”作结,是出人不意的“反衬”之笔。斥桃花之不中用,正是说梅花能结梅子,而梅子能调和鼎鼐,可任大用!这样,诗意就多了一层含蓄,多了一些阅读的难度,更耐人咀嚼,更耐人寻味。
韩偓深得唐昭宗的信赖。昭宗数次要任用他为宰相,都被他辞让了。作此诗时,他虽然被贬在外,但那并不是昭宗的意愿。也就是说,只要昭宗在位,一旦政局发生变化,他还是有可能被召回朝,担当宰相重任的。此诗末句,是否隐含着这样的深蕴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似乎还有理由将此诗编在天复三年(903)的十二月。因为到了下一年,即天祐元年(904)的八月,昭宗便被朱全忠谋杀,自此,韩偓已不再有拜相还朝的希望了。
【附注】
韩偓有《出官经硖石县》诗,自注曰:“天复三年二月二十二日。”诗曰:“谪宦过东畿,所抵州名濮……尚得佐方州,信是皇恩沐。”按,据此,则其谪濮州司马,在天复三年(903)二月。
又有《访同年虞部李郎中》诗,自注:“天复四年二月,在湖南。”按,“天复四年”即天祐元年(904)。此年二月,韩偓已在湖南,则前一年,亦即天复三年(903)十二月,其已至湖南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如果天复四年暨天祐元年(904)十二月,他仍在湖南的话,那么他在湖南滞留的时间将近一年,未免过长。按理说,无论他是自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还是自荣懿尉徙邓州司马,路过湖南时,滞留的时间都不应该那么长。
这也是我倾向于编此诗于天复三年(903)十二月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