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匠·秦医
(2023-02-08 08:58:13)郢匠
庄子为人送葬时经过著名辩士惠施之墓。十分感慨地对随从人员讲了一个故事。楚国郢都一个人鼻尖上沾了一块象苍蝇翅膀大小的白粉,让一个姓石的匠人把它砍下来。那个匠人挥起斧来象风一样疾速,而郢人则听凭他随意去砍,一斧下来,白粉尽去而鼻子完好无损,被砍的郢人脸不变色。宋元君听说后,把石姓匠人召到自己那里,要他为自己再演习一遍。石姓匠人说,我以前虽能表演这种技艺,可是现在我的那个配合的人死了很久了,无法再表演了。自从惠施死后,我没了配角,我再也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
秦医
【出典】《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
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
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释义】春秋时秦医缓曾为晋伯治病,对病情作出了精确的诊断。后世以秦医喻指良医。
【例句】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罗隐《投所思》7532)这里
说,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恐怕名医扁鹊也治不了。这里比喻自己的坎坷穷命已经改变不了。纵有秦医生,怀乡亦泪流。(韦庄《贼中与萧韦二秀才同卧
重疾二君寻愈余独加焉恍惚之中因有 题》8005)作者病中怀乡。这里用“秦医” 喻指极高明的医生,借以衬托自己乡愁
之深,心病难医。
奉命出诊晋都
秦桓公二十三年(前581年)夏,晋景公梦见大鬼毁坏宫门、寝户,大呼索命,景公惊醒、惶恐患病,本国医生无人能治。后听说秦国医师医术高明,急派专使赴雍城求医。晋国使者千里求医,秦桓公闻知,没有因为两国争战而拒绝,而是选派国中医术最高的医缓赴晋。医缓奉命日夜兼程赶赴晋都绛城。
确诊病不可救
当医缓即将到达晋国之时,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两个小孩子对话:一个说“医缓是名医,恐怕会伤害我们,怎么办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膏(心尖脂肪)之下,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之上,他能把我们怎么样?”
医缓来到晋国,经过仔细诊视,认为晋景公病情十分严重,就如实地告诉道:“君王的病,我已无能为力了。因为疾病是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这样,砭石不能用,针刺够不着,药物力量再强,也将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呀。”景公见医缓诊病精妙,分析透彻,虽知自己病势无力挽救,还是十分赞叹医缓道:“真乃良医啊!”吩咐左右以厚礼相谢。
首言“病入膏肓”
医缓千里诊病,虽然无法把晋景公医好,但他十分准确地判断出其为不治之症,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膏肓”这一词语。古人把心尖脂肪叫作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其原意是指疾病重笃,已属无可救药。后来,人们把“病入膏肓”作为比喻事态严重、难以挽回的一个成语。
医缓的医术高明,其医德也十分高尚。他诊病施治实事求是,不因病人高贵而曲意逢迎。这一点在科学史上也是一种优良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