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仲舒的“性三品”

(2023-02-04 07:59:52)
董仲舒是汉代大儒,却受到后世儒者的激烈批评。
他把阴阳五行说引入儒家义理,而且对于思孟学派的性善说持不同的见解,所以后世儒者如韩愈等人认为,董仲舒没有得到儒家“性与天道”之说的真传。
董仲舒在人性说上最重要的见解,是以阴阳学说来解释性情
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把性情问题放在阴阳之道的高度进行诠释并作出论证,是董仲舒的独创。
董仲舒认为,天与人一样,不但有性,也有情。
天同时具有阴阳两方面的性质、功能和特征;天也有喜好和憎恶之情,即尊阳而卑阴,任德而不任刑。
“阴阳之气,在上天,亦在人。”
从天人感应的角度来说,董仲舒认为人的性情亦有阴阳之别
相对于有些学说所认为的性善情恶之说,董仲舒的看法是:人的性情与天之阴阳一样,不存在善恶之分,二者都是天之禀赋。
虽然性情都是天赋的,但并不是说天赋的就是善的。董仲舒区分了“性可以为善”和“性本善”。
在董仲舒看来,人性就如同禾苗,而善就如同米。米出于禾,而禾不可能直接是米;善出于性,而性也不可能全都为善。
善如同米,是先天禀赋和后天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人生来就已经具有的。
他认为,后天的因素对于一个人成为善人是更为重要的,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属于“中人”,都是“可善可恶”的。
董仲舒受到孔子将人分为“上智、下愚以及中人”三个等级的启示,在以阴阳论性情的基础上,又综合荀子和孟子的学说,提出了“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认为“圣人之性”,受命于天,近乎全善,是上品;斗筲之性”(筲:一种竹器,仅容一斗二升。因斗和筲都是很小的容器,比喻气量狭小和才识短浅 。),暝而未觉,近乎全恶,是下品;“中民之性”,可善可恶,是中品。
这个说法对后世很有影响力,如对东汉王充和唐代韩愈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先秦人文教化中,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董仲舒提出“性三品”。他认为,人性善恶因人而异,圣人之性本善,斗筲之性本恶,中民之性善恶皆有,这是他人文教化思想的基础和根据。董仲舒把人分为“三等人”,第一等是圣人,第二等是普通人,第三等是斗筲之人。董仲舒的人文教化思想就是建立在他对人性的不同划分上。他认为,人性极善的圣人,即使没有接受教育也可以自化,这是少数人;人性极恶的斗筲之人,即使接受教育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也是少数人;只有善恶之性兼有的中品之人,也就是普通万民,才是社会人文教化的主要对象,才具有普遍的社会人文教化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董仲舒认为,代表绝大多数人的人性才是真正的人性,圣人和斗筲之人都代表不了真正的普遍人性,只能列入特殊人性之人。因此,社会人文教化的切入点应当把代表真正人性的中品之人,也就是普通的万民作为教化的对象,才能实现社会人文教化的目标。
董仲舒说:“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董仲舒传》)他认为统治者首先要对百姓进行德治和教化,如果社会人文教化没有施行,民众就不会走上正道。因为百姓的本性是求名逐利,如果不用教化作为堤防来限制他们,人性中的贪欲就会像洪水一样决堤而出,是禁止不住的。所以,只有施行社会人文教化,人性中的贪欲和奸邪之念才可能受到节制。如果社会丧失了人文教化,那么,奸邪和贪欲就会同时出现,单靠刑罚是控制不了的。因此,凡是圣明之君他们虽然身居尊位,但没有一个君王不把社会人文教化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
董仲舒在阐述了社会人文教化的重要性后,进一步阐明社会人文教化的源头在于为政者自身,为政者自身首先要做到清正廉洁,以身垂范万民,才能让社会人文教化得到顺利推行,否则,上梁不正,下梁肯定就歪了。他又说:“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汉书·董仲舒传》)如果为政者能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互相影响,形成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那么,天下民众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端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社会风气就会纯正,民风就会纯朴,贪婪和歪风邪气就不会充塞天地之间。天地之间就会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草木茂盛,国泰民安,天下也就和谐稳定了。
董仲舒在社会人文教化中,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刑罚只能作为辅助的工具。他说:“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不可不以相顺,故君子重之也。”(《春秋繁露·精华》)意为只有把“德化”和“刑罚”二者有机结合,用“德化”来改变民心,使民心从善;用“刑罚”来惩恶威摄民众,使民众心里产生畏惧,这才是社会人文教化的最高境界。因为教化为本,刑罚为辅,二者相互顺应。如果纵容奸邪,冤枉善良;恶人上公堂,善人下监狱,那么“德化”与“刑罚”就不能相互顺应,这就说明社会人文教化出现问题。所以,董仲舒主张“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进一步说明了为政者只有以社会人文教化为本,以刑罚为辅,才能真正实现仁政德治的政治目标和理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