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二篇·告子章句下》:君子不亮,恶乎执?
(2022-04-12 06:42:31)能坚持原则的人,都是心里特亮堂的人
原文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孟子说:“君子不讲诚信,怎么能够有操守,坚守呢?”)
华杉详解
朱熹注:“亮,信也,与谅同。”
杨伯峻注:“亮,同谅,信也。论语‘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君子贞而不谅’,皆谓小信,孟子此‘亮’字则指一般的诚信,两人所指实有不同,不可混而为一。”
君子贞而不谅,是指君子只执守正道,不拘泥于小信。而这里的谅有为了信用不顾是非的意思。贞而不谅,就是守大信,不守小信。咱们说“言必信,行必果”,以为是句好话,其实孔子的原话后面还有一句,说全了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小人,死脑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尾生抱柱:他跟姑娘约定在桥下约会,姑娘没有到,河水却暴涨,他不肯失信离开桥下,抱着桥柱子淹死了。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这个思想可以说影响非常不好,两千多年来大人君子都不守信用,因为“惟义所在”。义在哪儿呢?也在他那儿。所以,他无论守信还是不守信,都正义,都没有心理负担。权变权变,他有权就可以变,一切自由裁量。
张居正说:“孔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孟子所谓亮,即孔子所谓贞也。此又不可不辩。”
历代都把亮与谅同,就必然再要解释此谅非彼谅。不过张居正也说:“亮,是明理自信的意思。执,是执守。君子于天下之事,灼然有定见,而自信不疑,这叫作亮。确然有定守,而特立不变,这叫作执。执则临事有担当,才能有成,而惟亮则先事有主宰,才能有执,此应事接物之准也。”
我觉得这样解释,就可以了,不必和谅扯到一起。
亮,就是明亮、透亮。我真是把那件事情看透了,道理分明,心体透彻,就能坚持原则。不会事到面前,又犹疑不定,或者受人影响,迁就变通。
谅,是说不懂变通。亮,就是看得明白透亮,不存在什么变通。
我们现在有一句很搞笑的话叫“原则上可以”,原则上可以,就是不一定可以,随时准备“贞而不谅”。“原则”这个词,本意是不能动的,现在一说“原则上”,其实就是强调这是可以动的,这不可笑吗?这就是心里不亮堂,觉得“应该是”。应该是,就是可能不是。意思是,先这么设想着,到时候不行就改。随时准备改弦易辙,恶乎执?那就不能执守原则了。
能坚持原则的人,都是心里特亮堂的人,把事情看得特透彻的人,一切了了分明。你要他放弃原则,他也当你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