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一篇·告子章句上》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
(2022-03-31 06:49:54)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原文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淳于髡说:“若以功名为急务,那是进而济世救民,如果轻视功名呢,那是退而独善其身。先生你在三卿位上,名位实质还没有贡献于上下就离去,仁者都是这样的吗?”孟子说:“居在较低的职位,不以贤能侍奉不成器的人,是伯夷这类人。五次服务于商汤,五次服务于夏桀,是伊尹这类人。不厌恶昏庸的君主,不推辞小官之位,是柳下惠这类人。这三个人人生道路不同,但目标是一样的。这一样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君子做到与人相互亲爱而已,何必要走同样的道路?”)
华杉详解
淳于髡,是齐国名臣,颇有事功,也能言善辩。他挑战孟子也不是头一回了,这回,他听说孟子要辞职不干,就又来找孟子麻烦。
“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名,是名誉。实,是功业。淳于髡说:“君子处世,无非两端,若以功名为急务,那是进而济世救民,如果轻视功名呢,那是退而独善其身。夫子您在齐国位列三卿,上辅君王下济百姓的功名都没有建立,却要离开,这是仁者所为吗?”
孟子回答说:“你质疑我去国是不仁,那是拘泥于我的行为,没有看到我的心。仁者之心一样,但其行为,各有不同。宁肯居于下位,也不肯去服侍不肖之人的,那是伯夷,我称之为圣之清者;五次去找汤,又五次去找桀,以天下为己任,不管是谁做君王,都要勇往直前的,那是伊尹,我称之为圣之任者;不讨厌恶浊的君主,也不拒绝卑贱的职位,能做一点是一点的,那是柳下惠,我称之为圣之和者。三者的行为不同,但其志意的趋向是一样的,应该说,就是仁。君子不过是合乎此心的仁而已,为什么行为一定要相同呢?”
孟子之前在论四大圣人时,除了圣之清者伯夷,圣之任者伊尹,圣之和者柳下惠之外,还说过圣之时者孔子。所谓圣之时者,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处则处,可以仕则仕,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也表示过,他希望学习孔子。不过他在这里没跟淳于髡说得这么细。
前一篇:疫情下的北京失业中年
后一篇:《古今谭概·谬误部第五》凶宅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