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一个人的孤岛,一群人的寂寞
(2022-03-30 14:50:39)有人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可有的人却在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人们忘记了,他们一个人住,一个人开心一个人哭泣,一个人承受伤痛和孤独,最终又一个人死去,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生活,也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存在,他们孤独终老,直到某一天被别人发现……
也许我们不曾在意这样的人群,似乎他们离我们很远。《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这本书将那些孤独终老的现场摆在了我们面前,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是英国作家理查德.罗珀的处女作。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她读过的一篇关于处理孤独终老者身后事的特殊职业者的故事,小说完稿一年内就被翻译成19种语言,在20多国出版。小说的风靡不是因为有很华丽的词藻,或者讲了很高深的道理,作者只是真真实实地描绘出一幅让我们自己也身处其中的世间画,轻易引起读者的精神共鸣。
小说围绕着孤独展开。42岁的安德鲁善良又敏感,一个孤独的人,从事处理孤独终老者身后事的工作。他寻找那些孤独终老的人们留下的蛛丝马迹,既为能找到可以支付亡者葬礼的费用来源,也为寻找到他们曾在这世间的痕迹,以期望有亲人在他们的葬礼上来为他们送别。
但他发现,大部分的孤独终老者一个人走到人生终点,没有人陪伴,没有人知道他们在世界上存在过,经历过欢笑、痛苦、爱恨情仇,没有一个人为他们送别,除了安德鲁。
因此他曾一年参加二十五场无人问津的葬礼,而他知道这个数字还在上升……
“蓝色的月亮啊,你看到我孤独地站着。”比孤独死去更让人难受的,是孤独地活着。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652名18-35岁青年进行访问,结果显示45%的年轻人担心没有人可以交谈,心理感觉孤单。
安德鲁自幼失去父亲,母亲患病,姐姐也曾把他当成出气筒,甚至在母亲离世后抛弃他离家出走;初恋女友的意外离世,更使他敏感又神经质。他不敢面对女友的离世,也一直不接受姐姐向他传递的亲情,他把自己封闭在二十年不变的公寓里,犹如守着一个荒无人烟的沉寂之地。
三木清曾说:
匆匆走过的人群中,像安德鲁这样孤独的人几乎不易被人察觉,他们不随便参加聚会,不轻易表达友谊,也不邀请别人到家里来。他们有自己的爱好,也有几个可以在网络上交流的“同好者“,他们只是希望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生活不被人评头论足。
阿德勒在《走出孤独》中提到:
面试时,独居的安德鲁不小心撒了一个谎,于是为了圆谎,也为了不异于身边的同事,他在表格上有了一个“完美的家庭”,有豪华的联排别墅,有爱他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这是他人生的期望,也是他孤独的来源。
虽然在别人面前,他可以通过想象拥有一个家庭,拥有正常人的生活,但那种没有人分享痛苦与快乐的孤独感,却让他如在流沙中艰难跋涉的行人,感觉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寒冷。
编造的美好家庭生活与现实孤独生活的残酷让他备受折磨,他意识到:
小说灰蒙地呈现着一种压抑的、甚至有些令人窒息的丧的氛围:孤独的人们犹如被困在孤岛,走不出去,阳光也照不进来。
世间没有透不过云层的阳光,也一定有一个人会穿过人群向你走来。佩姬的到来犹如给快要被孤独淹没的安德鲁带来新鲜的氧气,只要你愿意走出来,总会有人在外面迎接你;只要身体还能动,就会有爱。
姐姐的死让他发现,原来他并没有被抛弃;网友的支持也让他感受到,只要你愿意,未曾谋面的朋友也会站到你身边。他终于明了,
安东尼.斯托尔在《孤独:回归自我》里讲到:
也许还会失败,还会失去,未来或许会美好,也可能很糟糕,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生活啊,真实的生活。
最终,幸运的安德鲁等来了人群中向他走来的那个人,也迎来了生命中的那一道光,引领着他从孤岛中走出来,抬头看看天空。他不再是唯一参加孤独终老者告别仪式的人,安德鲁不再孤独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