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二篇·告子章句下》: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
(2022-03-30 06:56:48)原文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孟子说:“不是的。《尚书》里说:‘享献之礼多仪节,仪节不够,礼物再多也只能认为没有贡献,因为进献的人并没有把心思放在进献上。’就因为储子不成享献的规矩。” 屋庐子很愉快。有人问他,他说:“季任不能擅自到邹国,储子可以随便到平陆去。” )
华杉详解
享,是以物奉上。仪,是礼意。物,是币帛礼物。役,是用。
孟子说:“不是的。《周书》上说,享献之礼,可贵的是礼意,如果礼意不到位,礼物虽多,也只能叫作没有享献,因为他的心意没有用在享献上。”
屋庐子懂了,非常高兴。其他同学却没懂,问屋庐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屋庐子解释说:“季子是因为哥哥出访外国,他代兄监国,他不能自己再离开本国,跑到邹国来拜访老师,所以派人送来礼物,他的礼意就已经完备了。而储子是齐相,上有国君,下有群臣,他没有什么原因一定走不开的。而当时老师也不在外国,就在齐国境内,他明明可以到平陆来,却没有亲自来,所以礼物虽有,礼意却无,老师不认为他是真尊贤爱贤,也就当走个过场了。”
万事都是看你愿意付出多少。我们常说礼轻情意重,礼的轻重,当然还是和情意的轻重成正比的,礼轻情意不一定轻,礼重一定是情意重的。要不人们买礼物,怎么会都先计划一下买多少钱的呢?孔子也专门说,如果人家请你吃饭,上了大菜硬菜,你一定要马上表示:“哎呀!让您破费了!”你不能没反应,因为人家是专门准备的。
但是,比礼物的轻重更重要的,是礼意。买礼物是付出金钱,礼意是付出自己的时间和劳动。邮寄过去的礼物,派人送去的礼物,亲自送去的礼物,这礼意的轻重,就比礼物的轻重区别大多了。
读解
季任和储子都派人送礼物给孟子,借以沟通和交往。而孟子到任国去拜见了季任回礼,到齐国却不去拜见储子回礼,这是为什么呢?屋庐子弄不明白,还自以为是找到了孟子的漏洞了,这其实是屋庐子不懂得社会行为规范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孟子举了《尚书》的例子,借以说明,享献仪式是以礼仪为主,而不是以礼物为主,虽然礼物够多够丰厚,但没有了仪式,这享献还有什么意义呢?储子所犯的就是这个错误。屋庐子最后弄明白了,原来季任为国君,镇守一方,有保民守土之责,不能随便到什么地方去,因此他派人送礼是可以的。而储子是臣,可以因为国事而去任何地方,但储子也是派人送礼,而不亲自去送礼,这就缺乏相交往的诚意。既然他缺乏诚意,也就没有必要回报于他了。这就是孟子以社会行为规范为标准而选择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