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2)
(2021-09-01 15:58:13)分类: 教材 |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责任感、使命感
【华杉详解】
本章前几句,都是记述曾子的临终遗言。描绘了一个君子的品格线条:从谨小慎微的保全意识,令人如沐春风的修养风度,以虚受人的学习能力,可以托孤的强大忠诚,到弘毅刚强、堪当大任的意志力。
读到这一句,要回过头去再玩味前面四句。五句话,一句一句对照自己,体会自己的差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先说士,“士”者,事也,任事之人,先任事,有事给你干,然后仕,有官给你做,最后或者有爵位。从士,到仕,到爵,这也算是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从助理,到总监,到合伙人,这任重道远。
“弘”,是弘大,规模广大,大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大涵养,能容人,二是有大器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弘,就狭隘了,心胸狭窄,器局狭小,则既不能容人,也做不了大事。
“毅”,是毅力,执守坚定,事必有终。不毅,就容易气馁,半途而废了。
任重道远,因为任重,唯有弘大的精神力量,才能胜任其重。因为道远,唯有刚毅的意志力才能坚持其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任重在哪儿呢?道远在哪儿呢?
以仁为己任,你说这任重不重!
“仁”,一是德被众生为仁,要全天下的人,都得到我的帮助贡献,这任务不重吗?而这仁,是性之德,自己身上有的,所以当为己任。
伊尹说:“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一想到天下还有百姓没有得到尧舜之治那样的恩泽的,就好像他们是被我推进沟里去的一样,都是我的责任!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自任以天下之重。
这以天下为己任,不是做统治者才以天下为己任,德被众生,不是要当皇上才德被众生,每个人都可以以天下为己任,每个人都可以德被众生。
比如我所住的村子,垃圾遍地,谁的责任?是咱们村的人素质低吗?首先是我的责任!咱们公司管理混乱,人浮于事,谁的责任?总经理的责任吗?首先是我的责任。这就是以仁为己任,仁是性之德,在自己身上,没有人把这责任给你,你认为是自己的责任,那就是你的责任了。你在家里,在公司,在中国,在世界,每看到一件不平的事、不妥的事、不善的事,都认为是我的责任!这就是仁,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就是重任。
德被众生呢?每个人都是德被众生,伊尹说他一想到天下还有人过得不好,就觉得是自己把他们推进火坑的一样难受。我们也一样,假如我是开饭馆的,还有人没吃好,那是我害的!假如我是送快递的,假如还有人对快递到达时间不满意,那也是我害的!假如我是做互联网安全的,只要网上还有诈骗,有网络攻击,那都是我造成的!这样以天下为己任,就是经营使命了。
任重道远,这样说下来,任越说越重,道越说越远。有多远呢?永远走不到目的地那么远!比如你是警察,你的任务是抓坏人,抓得完吗?再过一万年,还是有人犯罪。比如医生,使命就是治病救人,也不会说哪一天没病人了,使命完成,医院关门了。所以什么叫使命呢?使命是一个职责,永远没有终点的才叫使命,说这事已经完成了,使命结束了,那就不叫使命。
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点的,“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只有到你死的那一天,你才能放下。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乘土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比喻 功亏一篑
持之以恒
【华杉详解】
“篑”,是竹筐,用来装土的,孔子说,比如你要堆一座山,就差最后一筐土就堆成了,你却停下来,功亏一篑,那是你自己停下来的,没人拦着你。
反过来,平地要堆山,刚堆上一筐土,要堆成一座山,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能堆成,但是你积极进取,继续进行,那也是你自己的决定,没人推动你。
小时候我们读过的《荀子?劝学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无论做什么,一在立志,二在坚持,三在不放弃。不管已经多么接近成功,一旦不坚持了,放弃了,就前功尽弃,废了。反过来,不管离目标还有多远,只要有志向,能坚持,永不放弃,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坚持就是胜利,不可半途而废,不可功亏一篑,这道理太简单了,似乎人人都懂,但能做到的就极少,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来说,凡是没有照做的,都不是真懂的,只是知道有这说法而已,他并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
能坚持的人,与不能坚持的人,有三条理念上的本质区别:
1. 君子有志,小人有愿
君子为志向驱使,他的着眼点在于“我要追求什么,我要做什么”。小人为愿望吸引,他的着眼点在于“我要实现愿望,我要得到什么”。所以君子不太去巴望能不能如愿、什么时候能如愿,而是坚定立志于这前进的方向,锲而不舍。小人会时刻评估、怀疑:“到不了怎么办呢?你能保证一定能成功吗?要不要换一条道走呢?该转型了!”但凡问这问题的人,一定不能坚持。
2. 对“坚持错了”的认识论
坚持,还是没达到,坚持错了,怎么办?
什么叫“错”?很多人所谓的错,是以结果为标准,没成功就叫“错”,你怎么知道没成功呢?你怎么知道现在是结果呢?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才会功亏一篑呀,就差一筐土,你不堆了。
这还是鸡同鸭讲,语言不通。有志向的人,一是生知安行,成败不改其乐;二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我坚持修行自己,能有机会,就发挥;没有机会,就藏之于身,继续精进,自得其乐。
3. 是对“结果”的态度
“结果”怎么样呢?“成功”吗?这是不能坚持的人问的问题,还是在判断,在犹疑。能坚持的人,对结果只有四个字——死而后已。他除了坚持,就是坚持,他不跟你讨论什么成不成功、结果如何,死的时候才有结果,而且无论那时候是什么结果,我都安然接受。君子只管自己努力,能接受任何结果,因为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我就坚持把我那部分做好,这叫尽人事,听天命。
所谓坚持,不是确信坚持就是胜利,而是有使命驱使,志向支持,而且能接受任何结果。这理念,完全不一样。
9、子曰:“知(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智、仁、勇
【华杉详解】
“智”“仁”“勇”三达德,是三粒治疗焦虑症的良药
朱熹注解说:“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智仁勇,这是三大德,也是三粒治疗焦虑症的良药。
“知者不惑。”我们经常有疑惑的地方,太多太多了,疑惑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是疑惑,还自以为明白。
疑惑,是因为不明白那道理,抓不住那本质。张居正说,只有智者,把天下的道理都讲究研求,明白透彻于心,所以事物之来,其是非可否,隐微曲折,无不洞达分晓,便是疑难的事,巧诈的言语,也一毫炫乱他不得,何惑之有?
我们能不能把天下的道理都研求透彻呢?不能,没有人能。我们只能有自己明白的范围,超出这术业有专攻的范围,就不明白了。
不明白怎么办?问别人。但“别人”有很多,都是大师、专家,说法还不一样,不知道信谁的,还是不明白。这时候就挑一个信,真发现信错了,再换。不要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或者谁都不信,问一圈,自以为自己比谁都高明,自己弄出一套来。
有人问信错了怎么办,当然会有错了,哪能都对呢?
能有这个态度,就不惑了。
仁者不忧。
我们的忧虑、焦虑,比疑惑更多!
忧什么呢?不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都是在忧自己,忧自己的得失,忧自己的未来,为根本没有发生,但自己害怕它可能发生的事情忧虑。
一个人,若是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他真是很难有什么忧!
所以仁者不忧。张居正说,仁者克己复礼,涵养纯熟,浑然天理之公,绝无私欲之累,故能顺理安行,心广体胖,外幕之念不萌,忧戚之心自泯,无论贫贱患难,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在我面前,也安然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何忧之有?
君子追求理想,但得不到也不遗憾,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入而不自得,不管遭遇什么,都能守持自己,自得其乐。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安于所处的地位,做好分内的事,不操心愿望那分外的事。你想往上走吗?想操心那在高位的人操心的事吗?你能做好分内的事,自然有机会往上走。最常见的就是自己分内的事不认真做,老想做“大事”,那忧虑就太多了!
勇者不惧。
张居正说,人之不免于恐惧者,在于正气不充,道义不足。而勇者,能善养正气,至大至刚,浩然塞于天地之间,故能执守坚定,不可屈挠。遇事奋发果敢,当行便行,当断便断,有始有终,绝无逡巡畏缩之意。便是利害切身,毁誉乱真,也一毫催沮他不得,何惧之有?
这个不容易!儒家的态度,一贯是明哲保身,邦有道,则经世济国,邦无道,能免于灾祸,保全自己。就像我们现在说中国历史周期律,王朝更迭,治乱循环,王朝更迭是循环,在一个王朝之内,也是治世、盛世、暴君、中兴、再昏君的循环。邦之有道与无道,就像四季运行一样,春夏秋冬,你改变不了。如果遇上冬天,你非要和它死磕,便会牺牲自己。你不跟它磕呢,冬天过去,春天自然会来,所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到冬天就冬眠,就是这态度。
不过也有做到勇者不惧的,就是王阳明,面对昏君,面对残暴邪恶的锦衣卫,他我心光明,勇往直前,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行,而且取得成功。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称许)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 (《颜渊》)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关于仁的主要解释,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华杉详解】
要知止,凡是与我无关的,不收看,不收听
颜回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就是仁。
《左传》记载,在评论楚灵王因不能约束自己而招祸身亡时,孔子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可见克己复礼是古成语,孔子引用的。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约束自己。杨雄《法言》说:“胜己之私之谓克。”克己,就是要胜过自己的私心。就这两个字,难了!
“复礼”呢,并不是恢复古礼。“复”,是反,反己之身的反,反求诸己的反,就是在自己身上践行礼,遵循礼。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一天能做到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克己复礼这么厉害?只需要一天,就全天下都归于仁了吗?不是这样理解。是说仁在我的心中,我如果能做到了克己复礼,则天下尽归入我仁心之中。钱穆说,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就不会对人傲慢。心存辞让,就不会伤害他人。那天下之大,无不尽归于我心之仁也。
世界在我心中,我心中有仁,则满世界都是仁,我心中有爱,则全世界充满爱。就像后来王阳明说的,走到大街上,看见满大街走的,都是圣人!因为你自己有一颗圣人的仁心。
所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全在自己,跟别人没关系。不要说现在社会怎么礼崩乐坏,首先你自己去爱她!
颜回说,哦,是这样,“请问其目?”那么请老师指点一下具体条目,怎么去做呢?
孔子回答了四条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听,不合乎礼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动。
这就是自修心法了,我把它称为“源头自修法”,从源头上控制自己。
视、听、言、动,四条,就是克己功夫。不看,不听,不说,不动,把它们统统挡在外面,挡在入口外,不要它进来影响我、动摇我。
有什么不好的事,我不参与围观。不围观,就没听见,没听见,自然也不会参加讨论,更不会乱说乱动。有人来跟我说是非,谁谁谁如何如何,捂起耳朵,不收听,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我也不参与。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条目,关键在前两条,前两条做到了,后两条自然做到。因为如果你没看见,没听见,也就没什么好说的,更没什么好动的了。如果看见了,听见了,要控制自己不说话、不动作,那就提高了难度系数。
所以,关键要学会不看、不听。要想管住嘴,管住手,先管住眼睛和耳朵!
《中庸》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都是被外物影响。要修,就是要修“不动心”“不为外物所移”。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本来是坦然中道的,没毛病。外面的信息来了,刺激来了,我要做出反应,要发,发,要发得合适,合情合理还合礼,发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发而中节,那才叫“和”。如果我不让那信息进来,我不收看,不收听,我根本不需要做出反应,不需要“发”。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做减法。
所以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太深刻了,能把人都深刻哭了。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仅用在做人修仁上,也用在学问事业上,专注于自己的学问事业,又回到《大学》的“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知止,止于至善,志有定向,凡是与我无关的,不收看,不收听。
我们今天的毛病呢,就是收看收听得太多了,不仅看得太多,听得太多,还唯恐自己看得不够多、听得不够多,担心自己落伍了、OUT了,焦虑,仓皇。
为什么?因为没有志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就到处学习上课,到处跑场子,乱七八糟啥都看,啥都听。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找到自己的“一”,你才懂得“贯”,找不到“一”,就是“乱”,乱看,乱听,乱说,乱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说:晓得了。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愿意按老师说的这四条去做!
11、子贡问曰:“有一言(一个字)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恕道
推己及人
【南怀瑾】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说得那样多,只要有一个重点,终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就讲出这个恕道。后世提到孔子教学的精神,每每说儒家忠恕之道。后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内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任何事情要客观,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再从心理学上研究,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因为所要求对方的圆满无缺点,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对方的不对处,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行为产生的观念,才会觉得对方是不对的。社会上都是如此要求别人,尤其是宗教圈子里更严重,政治圈子里也不外此例。一个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或佛教徒,对领导人——牧师、神父或法师们的要求,都很严格。因为宗教徒忘记了领导人也是一个人,而认为牧师、神父、法师就是神。这个心理好不好?好。但是要求别人太高了。从这个例子,就可知恕道之难。后人解释恕道,把这个恕字分开来,解作“如”“心”。就是合于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别人也要;我所想占的利益,别人也想占。我们分一点利益出来给别人,这就是恕;觉得别人不对,原谅他一点,也就是恕。恕道对子贡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才华很高,孔门弟子中,子贡在事功上的表现,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业的巨子,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杰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的错误会难以容忍。所以孔子对子贡讲这个话,更有深切的意义。他答复子贡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行之而有益,但很难做到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的注解。
问题又来了,在上论《公冶长》篇中,我们看到子贡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也已经提出他的推己及人之恕道。他说过“我不希望别人给我的;同样的,我也不想转加给别人。”可见他早已在实行恕道。可是在这里孔子却说,子贡啊!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现在孔子反而教子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与子贡的前言,又有什么差别?难道孔子老是摆权威,只有他的对,学生的话对了也是错吗?其实不然,子贡所提出的话,和孔子现在答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文字上的不同,其意义是一样的。事实上,大有立足点的不同。
子贡是说,我所不想别人加给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样的不想加到别人身上。这是以我为中心,我受到了妨害之后,才想到不要同样地找别人的麻烦。现在孔子说的,只要我自己发现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给别人。根本上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净化,不要靠比较以后才想到别人。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其次,如果把这两节连起来讲,正好互作阐发,那便是“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孔子教授法的机锋锐利,等于后世禅门中一个故事:唐末诗僧贯休作了两句很得意的诗:“得句先呈佛,无人知此心。”他拿给一位禅门的老和尚看,老和尚反问他:“如何是此心呢?”贯休反而答不出来了。老和尚便笑说:“无人知此心。”这段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便同此一样隽永有味,值得深思反省。
站在书呆子的立场,专门研究自己的人生,我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做不到,随时随地我们会犯违背这八个字的错误。尤其在年轻一辈的团体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很多事例。前天就有一个正在服兵役的学生回来说,他三支牙刷,六条短裤,都被“摸”跑了。事实上自己根本有这些东西,可是就喜欢把别人的“摸”来,“摸”到了心里觉得很痛快。这种行为说他是“偷”吗?不见得这么严重。前天我们的楼梯口的一副门帘不见了。办事的人说被偷了,我说算了,一定是被年轻人“摸”去了。说他有意偷吗?他没这个意思。说他没有偷吗?年轻人有这个心理,摸来很好玩,很有味道,还在那里称英雄。东西被人“摸”跑了,心里一定会不高兴,可是自己有机会,也会“摸”人家的。过团体生活的时候,有的人洗了手,本来要在自己的毛巾上擦干净,看见旁边挂了一条,顺手擦在别人的毛巾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思想行为出来呢?这是小事,不能做到“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对于大的事,做到我所不要、所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让别人承受,就太伟大了,这个人不是人,是圣人了。太难了!可是作人的存心,必须要向这个方向修养。能不能做到,另当别论。
这八个字的修养,要做到很难很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也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后来佛家思想传到中国,翻译为“布施”。施字上加一个“布”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这个恕道思想一样,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布施的精神。人生两样最难舍,一是财,一是命。只要有利于人世,把自己的生命财产都施出来,就是施。这太难了,虽然做不到,也应心向往之。
12、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那)《诗》?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讽刺时政)。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
【华杉详解】
读《诗》的好处:心平气和,有了说话的艺术
孔子对大家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呐?学习了《诗经》,就可以兴,可以观。“兴”,是诗经“赋比兴”的兴。“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观,是观察力。经常读《诗经》,就学会了观察事物,托物起兴。
“可以群,可以怨。”“群”,是合群。《诗经》陶冶人的情操,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管你做到多大事业、多高位置,也能跟大家和和融融,让人如沐春风。
“怨”,是讽刺。我们总会对别人有些意见,有意见,就要说出来,人性的弱点,轻薄妒忌之心常有,说出话来酸溜溜的,出语伤人。学了《诗经》,性格好了,心平气和,真对人有意见,也有托物比兴,讽谏之道,不直接说出来,又能让人明白,容易接受。
有了这样的说话艺术,近可以事奉父亲,远可以事奉君王。
最后还有一个好处呢,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为《诗经》里的诗句,都是从随时看到的草木鸟兽托物比兴,比如《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在这首诗里就学会了关雎(鱼鹰)和荇菜(黄花儿菜)的名字。我们平时出去溜达,看见树木花草,叫不上名字,飞过一只鸟,叫不出名字,严重的,发展到五谷不分——孔子就被农民骂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稻、黍、稷、麦、菽分不出来,其实他老人家能认识的草木鸟兽比那农民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