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915,513
  • 关注人气:4,2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1)

(2021-09-01 18:38:25)
分类: 教材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对于人格的重视。
【南怀瑾】
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作人处世。孔子说生活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与《乡党篇》孔子自己生活的态度、作人的标准是相通的。“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慎于言”,不能乱说话。“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就是指学问、修养。那么哪里叫“有道”呢?古人的书本,书本上就是“有道”,从书本上去修正作人做事的道理,这个样子就叫作好学。可见《学而》一篇,并不是说读书就是学问,前后好几处,都是这样证明的。
【华杉详解】
这里提出了好学的四大特征,你有这四大特征,就算你是好学之人了。
第一是“食无求饱”,吃不饱饭也无所谓。当然这也不是要你饿肚子。张居正说,“食也养生”,也不去求饱。吃饭是为了生命需要,不是贪吃。朱熹曾用吃饭来解释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他说吃饭就是天理,贪吃就是人欲。
第二是“居无求安”,居住也不求太舒适,有地方住就行了。
这两条,就是说,不求山珍海味,不求豪宅大屋,为什么呢?朱熹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有自己的志向,有志于学,不在吃什么东西、住什么房子上花心思、花时间。无暇顾及,也不重视这些人生享受的事。
第三条,“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是敏捷、快。做事很快,马上就去做。说话呢,则慢半拍,轻易不说,怕自己说话太放肆,或说了自己做不到。
做事常常怕自己没做到位,说话总是怕自己说过头,就是这个态度。
第四条是“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亲近。“有道”,是有道之人。“正”,正人先正己的正,纠正的正,修正的正。经常向那有道德学问的人请益,以修正自己的行为。
儒家论学,重要是三条,一是读事,上文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是在生活中学,在日用常行中学。二是读书。三就是交友,交诤友,经常相互匡正过失,你帮我正一正,我也帮你正一正。
你可以默想一遍你周围的朋友,有没有和你经常相互匡正过失的,如果没有,就要想想这个问题,要补上。不要都是相互欣赏、相互吹捧。
具备了以上四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恭喜你!你就算好学之人啦!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而:如果。 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乐”在这里并非音乐的意思,而是礼乐!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的。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底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
【南怀瑾】
仁是孔子学问的中心,下面第四篇就专讲仁,这里暂时不去讨论他。上面几句话的意思说,一个人没有中心思想,“如礼何?”文化对他有什么用?文化是靠每一个人自觉自发,自省自悟的;文化不是法律,不能由他人来管的。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自己不省悟,文化与艺术对他有什么用呢?这是孔子的感叹。
【华杉详解】
人如果不仁,没有仁爱之心,那人心都亡了,礼有什么意义?乐又有什么意义?
仁,是发自内心的爱,是心中的一份真情厚意。这真情厚意,敬之以仪式文辞,就是礼;和之以音乐舞蹈,就是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仪之邦,必有敬意;和谐社会,必有舞乐。
我爱一个人,或爱一个国家,便自然以礼节仪式来致敬,唱出心中的歌来抒发。如果心中并没有爱,嘴上唱得再好听,又如之何?
此时正是年底,大家都刚开完公司年会。年会必有礼乐,礼乐的背后,必有敬意,有爱心,有仁义。公司是否仁义,同事们是否相互亲爱,就都在礼乐之中了。你心里要真装着别人,否则礼节、舞乐都是虚伪,没有意义。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早上知道了仁道(被实行),晚上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了。
出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如果早晨悟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实现仁义和维护仁义的礼太难。理想实现之后,虽死但无憾。
【南怀瑾】
这个“道”就有两个研究了。前面曾提到过,在《述而》里头,孔子真正的学问精神是讲“仁”,他的根基则在于“道”。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门学问的四大原则。那么这个“道”是什么道?这是很难讲得清楚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来了,我们前面稍微提过,研究上古时代的“道”字与“天”字,都有几个意思。同样是个道字,用处不同,有时“道”是代表形而上的所谓本体,就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也是指人生宇宙万有最初的那个本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指那个本体。“可道”说可以用一个方法,一个原则把它假设说明。“非常道”,但毕竟不是平常的假设可以表达得出。就在这两句话中,三个同样的道字,意义都不同。中国文字有假借用的,碰到这些问题就很讨厌。例如“道”有时表示形而上的本体,有时候表示形而下的法则、原则、守则,如治道。又如《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因为军事思想是活动的,用兵是不厌其诈的,一切为了打胜仗,这个“道”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又完全是两回事。还有时候是道路的道,一条路叫作道。有时候又是指心性而言,是心性的本体,也就是理性、理念的最高境界叫作道。
那么孔子在这里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究竟是形而上的那个道,还是形而下的那个心性的法则呢?无法定论,这个问题很大。在本篇里,后面有孔子对曾子传道的话,到那时再来研究,可以连贯起来解释的。如果在本篇来讲:道是仁之体,仁是道之用。所以他说,一个人如果真正得了道,早晨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人生就是怕不闻道。
【华杉详解】
这是《论语》中的千古名句之一了。
“道”,是事物当然之理,人生之大道。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道。追求什么道呢,宋儒张载有一句话,概括了儒家追求的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是为往圣继绝学;把尧、舜、文王、武王、周公之道,发扬光大,这是为万世开太平。正如他所说:“虽百世可知也。”再过一百代人,也不过如此。
但是,他没有机会啊!颠沛流离十几年,没能施展他的抱负。
他羡慕管仲,因为管仲得了机会辅佐齐桓公。他也赞赏管仲,因为管仲成就了民富国强的霸业。但他也说“管仲之器小哉”,说管仲器局不够,因为人亡政息,得三十年富强而已,没有为万世开太平。
那孔子自己的器局够不够呢?他的“道”能不能为万世开太平呢?他没试过,他自己也不知道啊!
追求真理的道路是无限的,而人生是有限的,说不定哪天就死了!那我到死也不知道!
如果今天早上让我知道了,让我晚上就死,我也认了!
4、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孔子说:“君子明白道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能不为利所动,能够见利而先思义,便是君子;见利而忘义,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
【华杉详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话一般人都不爱听,或胡乱点头:“嗯!嗯!”却不往心里去体会。因为人人都想要利呀!你说要利就是小人,要义才是君子,那我就只能是小人了。这义利之辨,若是被解成君子就不要利,只要义,那便成了伪君子。
“喻”,是知晓、明白。喻于义,就是把义不义弄明白;喻于利,就是把有没有利弄明白。君子喻于义,君子做事,必辨其是非,合于义就做,不合于义就不做。有义有利,则取。不义之财,不取。
小人喻于利,小人做事,只计较利,对自己有利就做,别说对别人义不义,对自己的后果都顾不上,所谓小人无忌惮也,见小利而亡命也!
君子喻于义,就不会为利所迷惑,也不会迷失方向,专注坚持于自己的使命。
小人喻于利,就像猴子掰苞米,今天干这,明天干那,每天都在找机会。
因为孔子、孟子都老把义和利放在一起说,给人感觉形成了一个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人们就不太好接受。回顾历史,多少大恶人,也荣华富贵,还得以善终,人们心里,就难免觉得还是利重要。
义和利没有必然联系。利,是你自己的本事和机缘,义,是价值观的选择和做事的态度、原则。
君子喻于义而不喻于利的价值在哪里呢?或者说,义的“利”在哪里呢?
在于心安。
喻于利,不等于你就能得利,反而是患得患失,诚惶诚恐,心不安,各种纠结,各种焦虑,各种废动作、乱动作,最后一无所获,悔之不及。
喻于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专注坚持于自己的使命,能抓住机会,能拒绝诱惑,生知安行,不疾而速,静候佳音。
有人又要问了,静候佳音,这样行吗?如果坚持了一辈子,也没佳音,没有成功呢?
那就接受结果。
人们总是对结果不接受,总是想改变结果。但为改变结果做出的各种折腾,往往并不能改变结果,而是越陷越深,越挣扎离目标越远。
君子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只是安心做自己的事罢了。
安心做事,接受结果,这是君子喻于义,对自己心理健康的最大价值。
你是缺钱还是缺德?是见贤思齐,还是见钱思齐?
一般说来,见贤思齐,每个人都大概晓得。见不贤而省察自己,就很少有人有这意识。而这后一条,比前一条有价值得多!这样你既能宽容他人,又能检讨自己,天地完全不一样。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德行好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答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见贤思齐
【华杉详解】
看见贤德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赶紧对照检查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这是儒家的“学习学”,自修心法,无论看什么,都对照自己看。看书,是切己体察,对照自己看;看别人,也是切己体察,他好的地方,我能不能学,他不好的地方,我有没有,如有,能不能改。
张居正讲解说,人之自修,磨砺之功,尽在自己身上;而观察别人,正可帮助自己。看见有德的贤人,我就想:“善本吾性,事在人为,他有这等贤德,我怎么不能呢?”于是勉力奋发,一定要和他一样才罢。看见无德不贤的人,心里就厌恶他。但如果只是厌恶,甚至轻蔑、讥讽、痛骂,那只是又害了自己的德性而已,要自家省察说:“自知甚难,他这么缺德还不自知,干出这样的事。他这毛病,莫不会我也有吧?”发现有——其实多半都有——马上就改。
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则每个人,无论贤愚,都是你的学习对象,那进步还不快吗?
一般来说,见贤思齐,每个人都大概晓得。见不贤而省察自己,就很少有人有这意识。而这后一条,比前一条有价值得多!这样你既能宽容他人,又能检讨自己,天地完全不一样。
我们往往都觉得自己缺钱,别人缺德,所以不注意见贤思齐,成天琢磨的都是见钱思齐。其实我们自己就缺德,最缺的就是德,每个人都缺德,缺德比缺钱缺得厉害。
觉得自己缺钱,就小人喻于利,不择手段追求钱;觉得自己缺德,就君子喻于义,时时刻刻追求德。不要把缺德当骂人话,认识到自己缺德,着急自己怎么这么缺德,进步就快了。
6、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皆备、配合得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饰、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中庸思想
【华杉详解】
“质”,是本,是你的思想、识见、修养、能力。礼无本不立。“文”,是文采、口才、修饰,礼无文不行。没有质,就没有本;而没有文,你就没法影响推动别人。
“质胜文则野”,如果你的质超过了文,质有余而文不足,那就跟乡野之人一样,不能服人,别人不会跟从你。
“文胜质则史”,如果你的文超过了你的质,花样文章很多,本质修养能力没有,那就跟掌文书的史官一样,文采飞扬,但没有自己的东西。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是相半之貌,文质彬彬,就是文一半,质一半,刚好相配、相当。所以这文质彬彬的意思,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有文化修养和风度,把“彬彬”当语气助词,而是既有思想、能力,又有文采、口才,简单地说,就是办事能力很强,讲话水平很高。这符合我们对我们钦佩的领导人的标准。伟大的领导人,都是伟大的演说家。
为什么要文质彬彬才是君子呢?君子应该在于质,不在于文呀?这里的君子,不是道德修养意义上的君子,而是贵族士大夫阶层居上治民的君子,这是孔子给士大夫阶层提出的领导力标准。
我们对照一下我们周围的领导者,不管是大领导者,还是小领导者,国家的领导者,还是公司的、部门的领导者,或者我们要发掘、培养新的领导者,其实我们心目中的评价标准,就是孔子提出的这四个字:
“文质彬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