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

分类: 教材 |
第六章
【思维导图】https://ss2.meipian.me/users/266756197/611c2ce7ce59a356f7ae6ada868485eb.jpg-mobile
【本篇导读】
基于对乡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的论述,本篇中作者旨在对乡村社会的基本社群——家族的性质及其特征进行说明。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家是可以根据经营事业大小的需要沿着父系的差序格局缩小或扩大的,与西方社会以夫妻为主轴而以儿女为配角,以两性情感为凝合力量所不同,中国的家则以父—子、婆—媳为主轴而以夫—妻为配轴,讲求纪律排斥私情。
全篇1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作者对自己使用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和区分。作者先谈到了自己对“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等概念的态度,认为自己也是不满意的,因为容易引起误会,故而特别强调了两点:其一,它们都是理想型的概念,其内容既不是具体现实的完全再生,也不是从绝对意义上表现了现实的本质,而是为了强调经验现实中的某些有意义的部分而与所研究的现实进行比较所用的一种概念;其二,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重要的,而在西洋社会中,差序格局、社会圈子就比较不重要。继而,为不至于误解,作者接着做出如下概念区分:(1)“社群”——普通所谓的团体,即一切有组织的人;(2)“团体”,狭义上使用它时,即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3)“社会圈子”,为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由此,在所有社群中,他所谓的“团体”与“社会圈子”是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分别是团体格局的社会和差序格局的社会,而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等都属于“社会圈子”,不属于狭义上的“团体”。
在第2—14自然段中,作者旨在阐述中国、西洋“家”的差异和“家”与“家族”的区别:第2自然段表达的是要据上述概念说明与区分作为乡土社会基本社群的“家”的性质;第3—4自然段阐明自己提出的新名词——“小家族”,是为了从结构的原则上说明中西社会“家”的差异,并指出自己为何以它来代替在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中曾使用的概念“扩大了的家庭”,是因为家庭人口在数量上的扩大不一定意味着结构更为复杂;第5—14自然段阐述了中西家庭在功能实现、结构形态、亲属原则、基本性质、凝合力量(情感表达与侧重、纪律与规范遵循)上的差异,同时也闸明了“家”与“家族”的区别。
【内容概括】
第六章 家族:绵续性事业社群
家庭这个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父母-孩子)指的是它的结构,生育指的是它的功能。从生育这个角度来说,抚育孩子的目的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因此家庭的功能是暂时性的,它不像国家、学校这样的社群功能是长期性的。但是在任何文化中,夫妇之间的合作都不可能因儿女的成长而结束,所以家庭这个社群总是还赋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夫妻之间还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
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叫做氏族。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都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而为了经营这些事业,家的结构就不能仅限于亲子两代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家必须是延绵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具有了长期性。
在乡土社会家庭呈现出很强的差序格局特性。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成员不限于亲子,可以依据需要以一定的原则沿着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原则是沿着父系单系传递。人类学根据这种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称为氏族,乡土社会在家的结构上是一个氏族,称为家族、宗祠、祠堂。家是连续性的,因为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是延续性的。家族的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向的。
【概念整理】
1.小家族:一个按父系不断扩大的氏族社群。它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的事业组织,家庭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其主轴是父—子、婆—媳。
2.家庭:一个由亲子关系所构成的生育社群,生育的功能是短期的,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结束抚育,孩子长成后也就脱离了父母的抚育。它是暂时性的,同时也是团体性的。其主轴是夫妇,两性情感是凝合家庭的力量。
思考题:
①什么是“社群”?它的性质是什么?
答: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一切社会都属于社会圈子性质。
②为什么说“家庭”这个社群是暂时性的?
答:家庭既以生育为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结束抚育。
③除了生育,“家庭”这个社群还有什么功能?
答:夫妇之间还得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但是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
④为什么说“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
答: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⑤在西洋社会和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庭的主轴有何不同?
答: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并且经营生育事务。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主轴是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⑥“三从四德”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之意。这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方面进行的规范要求。
⑦为什么中国人在两性间往往存在着矜持和保留?
答:这决不是偶然的,在作者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
【阅读练习】
1下列关于中国乡土社会“家的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作为一种事业社群,具有绵续性,而西方的家庭无需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一般具有临时性。
B.氏族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种长期性同样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所具备的。
C.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这一显著特点是由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决定的。
D.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注重绵续性,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只有夫妻间的相近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
【小题1】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D项“只有夫妻间的相近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表述过于绝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依据人类学上的说法,部落是由氏族扩大形成的。部落和氏族都具备事业组织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同的。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根据事业的大小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事业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
C.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跟该社群担负的功能有关。西洋家庭担负生育功能,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
D.作者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形容夫妻的两性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在生活上安慰夫妻双方。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根据第一段可知中国家庭同样包括生育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作为结构原则,这仅是作者的假设,由此得基本的家具有氏族性的判断并没有客观依据。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结构如仅限于亲子的小组合而不加以扩大,就会影响家的长期绵续性,也就不利于经营复杂性事业。
C.中国的家法和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强调讲究负责和服从的纪律性,追求事业维系和发展的效率,冲淡了家人间的亲情。
D.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
【小题3】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文中的“假设”的对象是可以用“差序格局”这一理论术语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而不是“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这一客观特点本身。
4.阅读《家族》一文,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社群”?它的性质是什么?
答: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一切社会都属于社会圈子性质。
为什么说“家庭”这个社群是暂时性的?
答:家庭既以生育为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结束抚育。
除了生育,“家庭”这个社群还有什么功能?
答:夫妇之间还得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但是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
为什么说“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
答: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在西洋社会和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庭的主轴有何不同?
答: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并且经营生育事务。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主轴是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三从四德”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之意。这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方面进行的规范要求。
为什么中国人在两性间往往存在着矜持和保留?
答:这决不是偶然的,在作者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