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分类: 教材 |
《乡土中国》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阅读导读及学习任务
【本篇导读】
继上一篇对中国社会差序格局与西洋社会团体格局的讨论,本篇专就两种社会结构引发的不同道德体系进行了论述。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建筑在以已为中心的私人联系里,而团体格局的社会(西洋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由此,前者的道德体系特征为:
(1)不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或曰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2)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3)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后者的道德体系特征为:
(1)发生了权利观念,互相尊重权利且团体要保障个人的这些权利;
(2)为防止代理人滥权产生《宪法》;
(3)形成公务观念,公私事务分明;
(4)讲公道。
本篇共18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阐述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是基于不同生存需要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社会结构,并阐述了社会结构格局差异会引起不同的道德观念的理论。第3—7自然段旨在阐述团体格局下的道德体系特征。第8—18自然段旨在阐释差序格局下的道德体系特征。
【思维导图】
【重要概念】
团体格局、差序格局、神、克己复礼
【学习任务】
1.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
|
解释: |
解释:
|
1.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
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已”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这些道德要素都跟私人有关,甚至包括臣对君的私人间的关系。
团体道德: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依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它有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2.归纳本文主旨及内容提要。
主旨: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点,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
内容提要: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在同一个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在差序格局中,以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最基本的是亲属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另一种是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
3.结合原文中孔子有关“仁”的言论,概括“仁”不能归入团体道德的原因。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
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