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张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2019-10-26 08:18:38)【原文】
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小道:指某一方面的技能,技艺,如古代所谓农,圃,医,卜,乐,百工之类。泥(nì):阻滞,不通,妨碍。
【解读】
专业知识和崇高理想都是重要的,不能以贵贱的观点看待社会分工。《朱注》说: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这些小道,也有大的价值,有其可观之处。只是对于怀抱天下,志在大济苍生的君子来说,政治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大事,所以不为小道所拘泥。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樊迟请学稼穑之学。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呀。”樊迟又请学治理园圃之学。孔子说:“我不如老圃呀。”樊迟退出后,孔子说:“真成一个在野小人了,樊迟呀!君子在上位,只要能好礼,民众便莫敢不敬。只要能好义,民众便莫敢不服。能好信,民众便莫敢不用他们的真心和实情来对上。政治能做到这地步,四方民众都会背负了他们的孩子来请入籍,那就耕户日增,耕地日辟,何必自己学稼穑之事呀!”)
可见孔子教人之理念。对此子夏显然深刻领会,所以在教育弟子时,告诫弟子们:“就算是小道,也一定有可观处。但要行到远去,便恐行不通。所以君子不走那小道。”也就顺理成章了。
孔子并非轻视具体的方法、知识和技能,相反,他本人也是多才多能的,他只是反对拘泥于此。
首要的是心学,仁学。修习关于心的学问,持此以往,做到内自定而外应物,能够转物而不被外物所转,能够影响环境,而不被环境影响,并且能于其它学问触类旁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星相占卜、医农算数不假功用,都能以心印心,轻松习得。要知道一切学问都离不开心的印证,否则就是迷信理论、权威。然后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很高的人格修养之上的,所以古时候的君子、成德之士往往书法、绘画、诗歌、文章、兵法、治国都能通达。这并非穷年累月一一专工而成,都是建立在灵慧的心德上的,否则即便学全学遍,也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匠气十足。典型的掉书袋,能够列举出种种知识,但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者最忌讳博杂无章,而章法全在心慧,心慧全在诚心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