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赏誉第八(151-156)
(2017-10-06 07:41:20)(151)子敬与子猷书①,道:“兄伯萧索寡会,遇酒则酣畅忘反,乃自可矜②。”
王子敬给王子猷的信上说:“兄长为人淡泊,不随流俗,看到酒便尽兴痛饮,流连忘返,这确是值得骄傲的。”
【注释】①“子敬”句:王献之字子敬,其兄王徽之字子猷,都是王羲之的儿子。子猷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②兄伯:哥哥。萧索:淡漠。寡会:寡合,指本性很少能与流俗相合。
(152)张天锡世雄凉州,以力弱诣京师,虽远方殊类,亦边人之桀也①。闻皇京多才,钦羡弥至。犹在渚住,司马著作往诣之,言容鄙陋,无可观听②。天锡心甚悔来,以遐外可以自固③。王弥有俊才美誉,当时闻而造焉④。既至,天锡见其风神清令,言话如流,陈说古今,无不贯悉。又谙人物氏族中来,皆有证据⑤。天锡讶服。
张天锡世代称雄凉州,后来因为势力衰微便投奔京都,他虽属远方异族,却也是边境上的杰出人物。他听说京都人才很多,钦佩、羡慕到极点。到京都,还停留在江边码头上时,司马著作便去拜访他,司马氏言语粗鄙,容貌丑陋,既不中听,也不中看。张天锡因此很后悔来这一趟,认为凭着凉州那样的边远地区还可以自己固守下去。王僧弥才能出众,名声很好,当时听说张天锡来,就去拜访他。到那里后,张天锡看见王僧弥风度高雅秀美,言谈敏捷,说古道今,无不通晓。又熟悉各方人士宗族和亲戚关系,都有真凭实据。张天锡十分惊诧、叹服。
【注释】①“张天锡”句:张天锡占据凉州,继承前凉政权,后投降苻坚,在苻坚的弟弟符融手下任征南司马。到泥水之战苻坚大败时,他又逃归晋朝(参看《言语》第94
则注①)。所以这里说的“以力弱诣京师”,并非事实,只是掩盖之辞。其次,张天锡是汉代张耳的后代,是安定郡(今甘肃省东部一带)人,并非远方殊类。雄,称雄,凭武力统治。②渚(zhu):指江边码头。司马著作:未详,可能是姓司马、任著作郎的。③“天锡”句:所谓“心甚悔来”,并非事实。张天锡所占领的凉州被前秦苻坚吞并;他投降苻坚,而苻坚又大败,不得已才归顺晋朝。遇外,边远地区。④王弥:王珉,小名僧弥。⑤中来:一说当是“中表”之误。
(153)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间,遂致疑隙①。然每至兴会,故有相思②。时恭尝行散至京口射堂,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③,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④。”王恭起初和建武将军王忱很有交情,后来受到袁悦的挑拨,便产生了猜疑,裂痕。可是每到兴致勃勃时,还是会想起他。那时王恭曾服药后行散,走到京口的射堂,当时,清露在晨光中闪动,新桐初吐嫩芽,王恭触景生情,评论王忱说:“王大确实清亮明朗。”
【注释】①王建武:王忱,字佛大,也叫阿大,曾任建武将军,是王恭(字孝伯)的同族叔父辈。他和王恭很要好,而且同样有名望。后来袁悦在会稽王司马道子面前责备王恭,王恭以为是王忱假手袁说来陷害自己,两人交情便产生裂痕。间(jiàn):离间。②兴会:兴致,指有兴致的时候。③行散:参看《德行》第41
则注②。京口:王恭曾镇守京口。④濯濯:形容有光泽;清朗。王恭看见清露、新桐,有所感,赞美王忱也如此。按《晋书·王恭传》载:“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用“濯濯”来形容王恭,与这里所述不同。
(154)司马太傅为二王目曰:“孝伯亭亭直上,阿大罗罗清疏①。”
太傅司马道子给王孝伯和王忱下评语说:“孝伯刚强正直,阿大清朗放达。”
【注释】①亭亭直上:向上,指挺拔,形容刚强正直。亭亭,形容直立。罗罗清疏:指清朗疏放。罗罗,形容清疏。
(155)王恭有清辞简旨,能叙说而读书少,颇有重出。有人道孝伯常有新意,不觉为烦。王恭的谈论言辞清新,意思简明,善于畅谈,可是读书少,多有重复的地方。有人说王恭常有新意,使人不觉得烦闷。
(156)殷仲堪丧后,桓玄问仲文①:“卿家仲堪,定是何似人?”仲文曰:“虽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②。”殷仲堪死后,桓玄问殷仲文:“你家的仲堪,究竟是怎么样个人?”仲文回答说:“他虽然不能一辈子都德行完美光明,可是也足以光照九泉。”
【注释】①仲文:是殷仲堪的堂弟。②“休明”句:殷仲堪生前名望很高,他是被桓玄害死的,所以殷仲文的回答必须小心谨慎。休明,指德行完美光明。九泉,黄泉,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