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05,773
  • 关注人气:4,2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浴乎沂,风乎舞雩”考

(2017-01-22 17:41:10)
分类: 文言文知识
“浴乎沂,风乎舞雩”考(孤云出岫的博客
 
《论语·先进》: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侍坐,与老师畅谈理想人生。问及曾皙,答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长叹:“吾与点也!”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点的志向?东汉至今,众说纷纭,遂成千古公案。
 
一、暮春
 
暮春是什么时节?大多解释为春季的最后一月。新石器时期以来,居住在黄河流域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各民族已经认识到一年的两个“分”点(春分和秋分)和两个“至”点(夏至和冬至)。商、周人民通过观察春初薄暮出现的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二,即红色的大火星来固定春分。有的小国也有用别的办法来定,山东省近海地方的郯国人民以每年观察家燕的最初到来测定春分①。到了春秋时期,以《左传》僖公五年、昭公十七年、昭公传二十年等处记载,人们对节气的认知,还未超出“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科)”即分至八节的范畴②。
 
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所谓暮春,应指春分之后立夏之前的这段日子。不过春秋晚期已经采用立圭表测日影的方法,能够精确测定春分、秋分与夏至、冬至。
 
春秋、战国间,各国应用着几种不同的历法,以含冬至之月为正月的,叫做“周正”;以此后一月为正月的,叫做“殷正”;以此后二月为正月的,叫做“夏正”。三晋用夏正,鲁国用周正③, 冬至三个月后是春分。孔子是山东人,春秋时期的暮春,在孔子的故乡曲阜,有没有下河沐浴的可能?
 
东汉包咸对于“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理解是:暮春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衣,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④
 
这是诗意地想象,杨伯峻、李零、南怀瑾以及在《百家讲坛》红极一时的于丹,便如此理解。王充率先质疑:周历四月不过是夏历二月。这么冷的天气,怎么可能下河洗澡?⑤
 
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春秋时期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得多,下河洗澡不是没有可能。比如《左传》往往提到,山东鲁国过冬,冰房得不到冰,在公元前698、590和545年时尤其如此。⑥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以史料记载,三千年前,家燕在春分时节到达郯国,也就是现在山东最南端的郯城。据近年物候观察,家燕在春分时节只能到达上海,十天二十天之后才到山东泰安等地。同一地区,现在月平均气温确实比春秋时期要低一两度。⑦但现在实测上海三月份月平均气温不过8.1度,以今之上海较古之郯城,这个温度绝无下河沐浴的可能。至于比上海与郯城更北的曲阜,就更不可能了。
 
①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②  2007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关立行、关立言/著 《春秋时期鲁国历法研究》第10页
③  上海人民出版社,杨宽《战国史》第555页
④  《论语注疏》包咸注:暮春者,季春三月也。春服既成,衣单袷之时,我欲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人,浴于沂水之上,风凉于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归于夫子之门”
⑤  《论衡·明雩》
⑥  见《左传》鲁桓公十四年,鲁成公元年,鲁襄公廿八年均载“冬无冰”。
⑦  同①
 
二、浴乎沂
 
为弥合“浴乎沂”就是在沂水里沐浴,牵强附会之说众生。最有意思的是宋代的朱熹,干脆说曲阜城南有温泉,为清代考据学家所诟病。①
 
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山东有三条河流称为沂水。一是今曲阜城南的沂水,二是今沂水县西北的古称大沂水的沂河,三是费县的小沂水。据阎若璩《四书释地》:沂有徐州之沂、青州之沂。《论语》中“浴乎沂”是指发源于鲁国鲁县尼邱山的沂水,西北流经鲁国雩门,注于泗水。②据郦道元《水经注》:沂水北对稷门,稷门也叫雩门。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就是曾点说的“风乎舞雩”的舞雩台。③
 
温泉之说颇为荒诞。王夫之考证,曲阜城南,根本不存在温泉。④唐代韩愈认为,“浴”应为“沿”之误。⑤但朱熹认为“浴”是在水边洗濯,祓除之意,却是春秋时期固有的习俗。《诗·郑风·溱洧》记载:每年三月,郑国青年男女都去溱水与洧水边郊游踏青,并互赠兰草与芍药,祓除不祥。⑥
 
① 朱熹《论语集注》:沂,水名,在鲁城南,地志以为有温泉焉,理或然也。
② 阎若璩《四书释地》:沂有徐州之沂,青州之忻。此指徐州言,出鲁鲁鲁县尼邱山,西北径鲁之雩门,注于泗水。与出泰山盖县艾山南,至下邳入泗,杜预所谓大沂水者别。
③ 《水经注·卷二十五·沂水》:沂水北对稷门。《春秋·僖公二十年·经》书,春,新作南门。杜预曰:本名稷门,僖公更高大之,今犹不与诸门同,改名高门也。其遗基犹在,地八丈馀矣。亦曰雩门。《春秋左传·庄公十年》,公子偃请击宋师,窃从雩门蒙皋比而出者也。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曾点所欲风舞处也。
④ 王夫之《四书稗疏》
⑤ 韩愈、李翱《论语笔解》
⑥ 《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三、风乎舞雩
 
雩祭是一种古老的求雨仪式。《公羊传·桓公五年》:桓公五年,大雩。注: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雨,故谓之雩。《左传》记载:龙见而雩。
 
龙见是指“苍龙见于东方”这一天文现象,也就是《易·乾》卦中所说的见龙在田。二十八星宿中,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宿组共同组成了东方苍龙星象。这些星宿大多由几颗一、二等的亮星组成,在上古时代,每到春天的黄昏,这些光华璀璨的明星从东方天际升起,自仲春至初夏,先是角宿,然后依次是亢、氐、房、心、尾,逶迤上升,横亘于东南方的夜空,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巨龙。①商周人民,以苍龙作为观象授时的依据。
“浴乎沂,风乎舞雩”考
甲骨文龙字与苍龙星象(《太空探索》2008年第8期《图说角宿一》)
 
风,南朝皇侃、宋代朱熹都认为是风凉之意,沐浴后风干身体;王充认为风是唱歌的意思;天涯网友熊逸认为,风应是风马牛不相及之“风”,是指牛马雌雄相诱。②《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楚成王派使臣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意思是:我在南方,您在北方,您无来由地讨伐我,这不是驴唇不对马嘴吗?
 
其实驴和马,可以交配生出骡子,但马和牛不会互相吸引。以熊逸理解,一群青少年列队涉沂水而出,模仿龙的样子,这应该就是舞龙的前身。既然龙可以降雨,那么模仿龙的样子应该也可以引来降雨。王充也如此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思维,列维·布留尔名之为互渗律。③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透露的就是这种原始思维。
 
①  刘宗迪《烛龙考──兼论神话和上古天文学之渊源关系》。
② 《诗经讲评之风人深致》
③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射雕英雄传》第30回《一灯大师》写郭靖护送黄蓉去寻找一灯大师治伤,一路闯过“渔樵耕读”四大高手中的前三个。面对最后的高手书生,小说这样写道:黄蓉……见那书生全不理睬,不由得暗暗发愁,再听他所读的原来是一部最平常不过的“论语”,只听他读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读得兴高采烈,一诵三叹,确似在春风中载歌载舞,喜乐无已。黄蓉心道:“要他开口,只有出言相激。”当下冷笑一声,说道:“‘论语’纵然读了千遍,不明夫子微言大义,也是枉然。”那书生愕然止读,抬起头来,说道:“甚么微言大义,倒要请教。”黄蓉打量那书生,见他四十来岁年纪,头戴逍遥巾,手挥折叠扇,颏下一丛漆黑的长须,确是个饱学宿儒模样,于是冷笑道:“阁下可知孔门弟子,共有几人?”那书生笑道:“这有何难,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黄蓉问道:“七十二人中有老有少,你可知其中冠者几人,少年几人?”那书生愕然道:“‘论语’中未曾说起,经传中亦无记载。”黄蓉道:“我说你不明经书上的微言大义,岂难道说错了?刚才我明明听你读道: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得三十,成年的是三十人,六七四十二,少年是四十二人。两者相加,不多不少是七十二人。瞧你这般学而不思,嘿,殆哉,殆哉!”那书生听她这般牵强附会的胡解经书,不禁哑然失笑,可是心中也暗服她的聪明机智……
 
黄蓉如此曲解,倒也非空穴来风,大约从南朝起就有这种歪解。皇侃 《论语义疏》即引:“或云:冠者五六,五六三十人也。童子六七,六七四十二人也。四十二就三十,合为七十二人也。孔子升堂者七十二人也。”
 
五、咏而归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引东汉郑玄注:“馈,馈酒食也。鲁国人读‘馈’为‘归’”, 后世多从其说。所以咏而归,是雩祭的继续,是一边歌舞,一边以酒食祭祀。程树德《论语集释》是近代研究《论语》的集大成者,对这种说法颇为不满。认为只为一个“馈”字,就把“浴乎沂,风乎舞雩”拼命往雩祭上靠,实在是歪曲圣人的思想。所谓“浴乎沂,风乎舞雩”,本来就是朱熹说的到河边洗濯,吹吹风,祓除不祥而已,却偏偏被道德先生生出无数枝节来。像韩愈竟然要改经,实在是不可取。窃以为,孔子与众弟子不过是坐而论道。如果一定要实现,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老师与弟子们一边郊游踏青,一边在舞雩台上和弟子排练一下雩祭的礼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寓教于乐,也没什么不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