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072:圣人出则黄河清,太守廉则越石见
(2016-11-01 07:55:46)地舆
第二十九句
圣人出则黄河清,太守廉则越石见。
俗话说圣人出,黄河清。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甚至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
黄河的水经常是浑浊的,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据历史记载,古代黄河经常泛滥,《孟子·滕文公》“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即周定王五年至1938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多次,改道26次。据专家研究,殷商王朝曾多次迁都,至少有5次是因为避开水灾。几千年来,黄河清成为古时中国人的梦想。这个圣人,当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指孔夫子这样的学问家,只是那些君临天下的帝王才担当得起。许多中国人总是希望出个好皇帝,能够带来“河清海宴”的太平盛世。罗贯中《平山冷燕》第八回:“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黄河清”被视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祥瑞,但“黄河清”与圣人出究竟有什么因果关系,没有人能说清楚,期盼“河清”,不过是一种希望摆脱现实烦恼的精神寄托。
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如从此时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而出现“河清”,显然也与什么“圣人出”无关。大概谁也不会认为宋徽宗是个圣人,但他在位时,竟出现过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弹冠相庆,用各种形式来歌功颂德。
越石见:传说福州城东有越王石,平常隐没在云雾里,太守中贪婪的都不能见到它,只有五代宋时晋安太守虞愿公正廉明,越王石才出现。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出为晋平太守,在郡不治生产。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观视,清彻无隐蔽。后琅邪王秀之为郡,与朝士书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