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忽魂悸以魄动”句解——兼谈“对文”修辞

(2016-04-19 07:30:35)
“忽魂悸以魄动”句解——兼谈“对文”修辞
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何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为诸多版本的中学教材选录,其诗句“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人们多译为“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各种版本的教材,都不注“忽”,导致人们望文生义,将“忽”释为“忽然”;窃以为此以今律古,欠妥。

首先,从字义上看。许慎《说文》云:“忽。忘也,从心,勿声。”“怳,狂之貌,从心,况省声。”《广韵》:“怳,惝恍。”《玉篇》:“惝恍,惊貌。”现在通行的“恍惚”,古时可写为“怳(恍)忽(惚)”,即“怳忽”“恍忽”“怳惚”“恍惚”四种;也写作“忽(惚)怳(恍)”,即“忽怳”“忽恍”“惚怳”“惚恍”四种。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宋玉《神女赋序》:“精神怳惚(恍忽)。”贾谊《鵩鸟赋》:“寥廓忽荒(怳)兮,与道翱翔。”《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芒忙恍(怳)忽。”则“忽”“怳”,义相近,为“迷离、朦胧”。

其次,从逻辑上讲。诗人开始因梦游(“我欲因之梦吴越”)而见到美好的仙境,至“魂悸魄动”,这有一个缓冲过程:即开始欣喜若狂,继而将信将疑,终而怳梦受惊、“魂悸魄动”,在这个曲折的过程中,诗人的神智处于惝恍迷离、虚实变换的矛盾痛苦之中。也只有如此理解,才能照应诗歌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游”二字(或《别东鲁诸公》的“别”字),而“梦游”又分为“梦前”(从“海客谈瀛洲”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梦中”(从“一夜飞度镜湖月”至“仙之人兮列如麻”)“梦后”(从“忽魂悸以魄动”至“古来万事东流水”)三部分。人们由梦境转入现实,显现一波三折之美;这也为诗人最后的决绝做了铺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再次,有两旁证。旁证一。蒲松林,虽以善写神妖鬼狐而著称,其实不过是人间社会的变形,或许他更理解李白心中的苦闷。《聊斋志异》中一些小说,更能说明“忽”(惚)“恍”二字与“梦幻”之间所存在的玄机。通常盛行于世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版,1994年)共16卷,仅第1卷,就有以下五例:

①一更向尽,恍惚欲寐。楼下有履声籍籍而上。(《狐嫁女》)

②移时,醒然而苏。见眷口满前,恍如梦寤。于是一门团圞,惊定而喜。(《娇娜》)

③蓦然忽醒,则身在卧榻,惊而言曰:“怪梦参差,使人骇惧!”成笑曰:“梦者兄以为真,真者乃以为梦。”(《成仙》)

④天明竟活。为言:“恍惚若梦,但觉腹隐痛耳。”视破处,痂结如钱,寻愈。(《画皮》)

⑤自是身忽忽若有亡。(《贾儿》)(按:司马迁《报任安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汉书·司马迁传》颜注:“忽忽,失意貌。”指精神恍惚。) 

以上五例,最与李白“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相似的是例③。“蓦然”即“忽然;猛然;不经意”。若此处“忽”,也理解为“忽然”,则“蓦然忽醒”重复累赘。此“忽”,实通“惚”,恍惚。句意是:周生忽然从梦境中恍惚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卧榻上,非常吃惊,说道:“怪异的梦一个个接踵而来,使人惊悚,害怕至极!”而成生的笑着回答:“梦者兄以为真,真者乃以为梦。”或许,成生的回答,也可视为李白“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的有力注脚。

旁证二苏轼《江城子》有词曰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曾说:“梦是原欲的升华。”俗语有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因苏轼对妻子王弗的挚爱与思念而想再次见面,而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才有所思而进入想入非非的“梦中”。而从现实进入梦中,并非“忽然”进入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清醒——朦胧迷离——恍惚——梦中”。因此,此处“忽”,通“惚”,“恍惚”,苏轼由思念之深切而恍惚进入了梦境。或许,这与李白的“忽魂悸以魄动”,可谓异曲同工。

最后,从修辞上看。阅读古诗文,首先要结合语境,联系前后文来看。“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四句,形式相似。“惟”(意为“思、考虑”)、“失”(意为“失去、消失”),意义上相对。属于对仗(对偶)修辞中的宽对。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构成对仗。

从训诂来看,“忽”“怳”联系紧密,其实,“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属对文修辞。对文是古文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对文”又称“对言”、“对举”等。对文的最大特点是“对”,所“对”之文,应是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相似或相对相反。

其实,《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对文修辞不止一处,其他如:“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半壁”“空中”对举)“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对举)“虎鼓瑟兮鸾回车”(“鼓”“回”对举)等等。利用“对文”的对释性,除了可以理解词义外,也能推测词的用法。如:“吏民,府库”(《鸿门宴》)“”活用为动词,则知“封”也是;“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舞”为使动用法,则知“泣”也是;“知死生为虚诞,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一”是意动用法,则知“齐”也是。

综上,“忽”“怳”联系紧密,运用了对文。“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应理解为:“(这一切虚幻的景象)恍惚迷离之间使人魂惊魄动,又恍惚之间被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这世间荣华富贵的虚幻——似乎一切都是浮云,所谓‘神马都是浮云’)。”

也正因为如此,结尾才水到渠成:“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