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食时”话“晡时”及其他

(2016-04-19 07:17:28)

  江苏扬州市新华中学   何伟

    古人“朝食曰饔,夕食曰飧”。这也可从我国古代天色计时看出。古人天色计时,分为12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据考证,秦汉之前,人们并非如现在一般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古人第一顿饭叫朝食,在辰时(今7—9点之间),此时段为“食时”;第二顿饭叫飧(Sūn)、也可写为“飱”,在申时(今15—17点之间),此时段也称为为晡(bū)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晡,申时食也。”《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谷(传说中的西南方的大深谷),是谓晡时。”

    古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以至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因此,古人通常一日两餐是可信的。“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帝范·务农》)现在,晋、冀、豫几省交界的山区,还保留着这种每日两餐、晚餐吃剩饭而不另做饭的习惯。晋东南称之为酸饭,其实,剩饭并不酸,酸实为“馂”(“馂”通“飱”)的音变。

    我们也可以以此来解读一些古代的历史故事。

    1.《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鞌之战时,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齐侯很傲慢,认为晋军不禁打,即使天亮后交战,待消灭了晋军,也误不了“朝食”(食时),其傲视对方、轻敌浮躁的神态跃然纸上,最后却被晋军打败,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了。

2.《史记·项羽本纪》中,当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时,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准备次日一大清早要将士吃饭,而古人只吃两餐,旦日,也叫平旦、平明,太阳刚露出地平线,此时本不该吃饭。因此项羽的命令、举动反常。但若仔细分析又合情合理,项羽犒劳将士的目的是早点攻破刘邦的军队,把刘邦早日消灭。因为刘邦“军灞上,拒关,勿纳诸侯”。一句“旦日飨士卒”集中表现了项羽他不可一世、叱咤风云的神态,他急不可耐地要消灭敢于抵抗自己的刘邦。

    3.《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士为知己者死”,或许,韩信原以为南昌亭长是他的生死之交,现在竟连一顿饭都不愿给他吃了。韩信认为自己“所交非类”,才“怒,竟绝去”,假如他原先未视南昌亭长为知己,就不会有“怒”这个强烈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后来信被封楚王时,曾赐南昌亭长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我们可以品味“为德不卒”四字。《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原先和赢政同在赵国做人质,可以说是同病相怜、患难与共了,两人应该有较深的情谊。后来赢政回秦做了国君,太子丹到秦做人质,常被赢政侮辱。这也是他要逃回燕国,向赢政报仇的心理原因之一。

    我们还可从“食时”这个时间段来解读。亭长妻子清早做饭吃,意味着至夕食时间延长,故须饱食才能耐饥。而韩信“寄食”南昌亭长,很可能一天才去一次,也就意味着他一天才吃一餐,而当天去亭长家,人家却嫌弃他,早饱餐过了,韩信此次就很可能不是一天没吃饭了。因此,从生理上来说,韩信饥饿难耐;从心理上来说,韩信认为交错了朋友。这双重打击导致了韩信“怒,竟绝去”。

    顺便说一下,若此文化角度理解成立,则庄子《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其“三餐”,并非通常的“一日”。而是“餐三而反”,此种“数字+动词”的结构用法,古代甚多,在现代文中仍有所遗留,如“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一言一行”、“一唱三叹”,古文中最为耳熟能详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觞一咏”即“喝一杯酒,吟咏一首诗”。 字义上,【三餐】释为吞(吃)三口饭

从结构上讲。“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结构相似。则“三餐而反”“宿舂粮”“三月聚粮”结构也应相似。苏教版教材也注解【宿舂粮】即“舂宿粮”;【三月聚粮】即“聚三月粮”。若此,则【三餐而反】必为“餐三而反”意即吞三次(口)饭而返回(的工夫)。这样结构才对称,而非教材所言吃三顿饭代指一天。因此,教材注解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最后,从逻辑关系上来说。“莽苍”“百里”“千里”是递进关系,且级别上按照一定数量,则“莽苍”(代指野外、郊外),与“百里”“千里”相比,必然距离很近,至多“十里”。否则,不能构成量的递进(十里、百里、千里)。“三餐而反”释为“吞三次饭而返回(的工夫)”“宿舂粮”释为“捣舂一宿的粮食(的准备)”“三月聚粮”释为“准备三个月的粮食”;结构相似,都表示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完成某事。

    综上,将“三餐”宜释为吞(吃)三口饭,极言“适莽苍者”用时之短暂。作者以行路的三种情况为喻,反驳蜩与学鸠。“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路远近不同。蜩与学鸠身轻形小,可在榆枋间急速飞行;鹏鸟体重形大,要乘厚风方能行万里。虽所待各不同,但各适其性有所待的本质是一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