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知识点及练习
(2015-12-02 16:56:50)| 分类: 教材 |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铿尔: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状语后置
3、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 即:“不知吾也
5、摄乎大国之间 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宾语前置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
2、如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七、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 (1)如或知尔(假如)
4、为 (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 (2)愿为小相焉(做)
5、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6尔:
7言:
文章理解:
问: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样表示态度的?
答:三个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言志的内容,孔子当场都未置可否。
问: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比较详细?曽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答: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比较详细,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曽皙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相异之处,为写曽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曽皙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曽皙所说的时间、地点、同游的人物,描写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问: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答:曽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或
曽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曽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或 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现孔子具有热爱自然,陶醉自然的乐天态度。也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怅惘。
一、注音
喟(
曾皙(
铿(
二、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三、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
四、重点实词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毋吾以也
5、不吾知也
7、则何以哉?
9、摄乎大国之间:
11、因之以饥馑
13、比及三年
15、夫子哂之
1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19、非曰能之,愿学焉
20、宗庙之事,如会同
2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2、鼓瑟希,铿尔
23、舍瑟而作
24、异乎三子者之撰
25、何伤乎?
27、春服既成
29、风乎舞雩
31、吾与点也
3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35、夫子何哂由也
37、唯求则非邦也与
3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9、非诸侯而何
五、一词多义
1、如
(1)如或知尔
(3)如其礼乐
2、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3)则何以哉
(5)以侍君子
3、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4、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5、为
(1)由也为之
6、知
(1)居则曰
(3)不知木兰是女郎
(5)孰为汝多知乎
7、居
(1)居则曰,“不吾知也!”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鹊复见
六、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
七、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3、不吾知也
5、摄乎大国之间
7、异乎三子者之撰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八、重要语句翻译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
(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
(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一、注音
Kuì
二、通假字
1、希,通“稀”,稀疏
三、古今异义
1、古:诸侯相见
四、重点实词
1、侍:陪侍
4、
7、何以:做什么
9、摄,夹、迫近
11、因:接着
14、且:表递进,而且
17、方:方圆
20、如:或者
23、舍:放下
25、何:什么
27、既:已经
31、与:赞成
35、何:为什么
38、安:怎么
五、一词多义
1、如:(1)假如
2、以:(1)介词,因为
(4)介词,用
3、方:(1)方圆
4、尔
5、为
6、知:(1)了解
7、居(1)平日、平时(2)处于某种地方(3)居住(4)过了(5)坐(6)积蓄、储存
六、活用现象
1、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3、后,名作动,落后
5、勇,形作名
七、句式
1、状语后置
6、状语后置
10、状语后置
八、重要语句翻译
(1)
(2)
(3)译文: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4)译文: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
(5)译文: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
(6)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