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015-01-31 07:48:39)
标签:

文化

【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晏婴)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越久别人越尊敬他。”或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故一本作久而人敬之,谓是善交之验。然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因晏子之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尤过于其功效之外见。如前子产章可见。今从第二解。

〖续貂〗

晏婴是一个不赞成孔子观点人,孔子到齐国游说时,晏婴曾劝齐王不要采纳孔子的意见,自有其过人之处。常人交友,年长日久,敬意衰减,所谓熟人之间不必客气,而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有几个人能做到呢?今人亦可效法之。

上学时学过课文《晏子使楚》,读过成语“二桃杀三士”,兹录于下:

《晏子春秋·谏下》,齐景公时,有三个勇士,名叫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他们都为齐国立有很大的功劳。但后来却勇而无礼,连晏子也不放在眼里。晏子怕他们将来危及国家,便去见齐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收养有勇力的武士,对上讲究君臣的礼仪,对下讲究长幼的人伦道理,对内可以防止强暴,对外可以威慑敌国,君主得益于他的功劳,百姓佩服他的英勇,所以使他们地位尊贵,奉禄优厚。现在君主所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的礼仪,对下不讲长幼的人伦道理,对内不能够禁止强暴,对外不能够威服敌国,这三个人是危害国家的祸害啊,不如除掉他们。”

景公说:“这三个人武艺高强,要擒擒不了,要刺刺不中,如何是好?”晏子说:“这三个人都是凭自己的力量攻击强敌的,不懂长幼的礼仪。”于是请求景公派人给他们三人送去两只桃子,让他们论功而食。

景公使人馈二桃,因三人分食缺一便说:“三位为什么不计算各自的功劳而吃桃子呢?”公孙捷仰天长叹道:“晏子,真是个聪明的人!他让景公用这种办法来比量我们的功劳大小。不接受桃子是没有勇气,接受吧,人多桃少,我何不说说自己的功劳来吃桃子呢?我曾有一次空手击杀一只大野猪,一次徒手打死一只母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完全可以独吃一只桃子了。”说完拿过桃子站了起来。

田开疆说:“我手持武器曾两次打败敌人三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吃一只桃子。”说完也拿过桃子站了起来。

古冶子说:“我曾随从国君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左骖潜入砥柱山下的激流中。我就一头潜入水底,逆水潜行百步,又顺流而行九里,终于捉住大鼋,把它杀死了。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提着鼋头,像鹤一样跃出水面,船夫们都说:这是河神!像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吃一只桃子吧。二位何不把桃子还回来。”抽出宝剑就站立起来。

公孙捷、四开疆齐道:“我们的功劳不及您,拿走桃子而不谦让,这是贪心;既然这样而又不敢一死,这是没有勇气。”二人都还回手中的桃子,自刎而死。

古冶子说:“二位都死了,我独自活着,这是不仁;拿话羞辱别人,而夸耀自己的功劳,这是不义,行为违背了仁义,不死,就是怕死鬼。”说完也把桃子交了回来,自刎而死。

三士死后,景公按武士的葬礼安葬了他们,葬于都城南,墓称“三士冢”。

【附】晏平仲,即晏婴,齐国贤相,历任三代君主。
  孔子借评价晏婴,来谈论人际交往规范。主体间性,是现代哲学概念,但在孔学那里,是一直实践着的。主体间性,作为一种交互主体性,是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实践课题。生活意义,有赖于主体间真诚交往而生成。如何挖掘主体间性的合理性来往,如何在情景语境下保持个体化基础上的社会化和社会化基础上的个体化,走出主体性的困境,是现代哲学关心的重要问题。孔子注重这种交流,给出了各种不同的,但却有着意义关联的交往规范,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对“主体间性”的思考。晏婴在主体间的交流中,获致了个体化的积极的社会认同:“久而敬之”,这源于他的“善与人交”。孔子揭示的就是君子间的交往结果。现代哲学讨论交往理论,要有效证成文明人之间的交往,与孔子倡导的“善与人交”,指归一致。君子,就是文明人;文明人,就是现代君子。
  晏婴是怎样“善与人交”,让人“久而敬之”的?孔子没有说,但是看看史传,看看晏婴的为人,就不难推知晏婴的交往理性。
  晏婴与人交往,有一套自己的规则,这也是时贤很难做到的。《史记》称其“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则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晏婴哭齐庄公成礼,进谏节俭,是《史记》最为推许的两件事。有这两件事,也可以窥见晏婴与人交往的理性所在。
  晏婴哭齐庄公成礼,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记载。崔杼预谋杀害庄公。庄公与崔杼之妻通奸,陷入崔杼设好的圈套。晏婴闻讯,来到崔杼宅外。有人问晏婴,你要为君而死吗?回答是:“那人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去死?”有人又问,你要跑到别处去吗?回答是:“是我的罪过吗?我逃亡?”又问:你回去吗?回答是:“国君都死了,我回到哪儿去?”接着,晏婴说出一番道理:“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崔宅门开后,晏婴进去,枕尸而哭。又起来跳了三次,走了。有人就跟崔杼说,一定要杀掉他。崔杼说:“民之望也。舍之,得民。”晏婴在生死时刻,理性尤在。他不殉葬(因为不值得),但并不怕死。崔杼敢杀国君,而不敢杀晏婴,于此也这可见晏婴之巨大影响。
  晏婴进谏,事迹更多,语繁不录。晏婴的遗爱在他死后多年还在发挥作用。公元前500年,晏婴卒。齐景公听到晏婴死讯,急忙奔丧,伏尸而号,悼念他对自己的日夜督责。十七年后,景公还怀念他,说:“自我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曾闻吾过、不善。”
  司马迁为晏婴立传,对他极为推崇,说:“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耶?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晏子“善与人交”,以至于几百年后的司马迁仍然想见其人。
     从晏子与人交往的理性中,看得出,所谓“善与人交”并不是世俗所理解的“老好人交往”。孔子所讨论的“善”,乃是基于儒学交往观念、交往原则,“主体间性”的交往规范。“主体间”的,就是实践中的,而不是抽象理论的。孔子不会轻易臧否人物,有所臧否,必有实践成因根据。晏子大贤,立身正大,待人处世有原则,个人品行无惭德。所以他能赢得世人的尊重,赢得敌人的敬意,赢得孔子的称誉(虽然他曾说过孔子的不是),赢得史学家的褒扬。“久而敬之”,“久”至于今。

【附】

这一则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以此来观照我的交友经历而令我感叹良多。在我的印象中,能长久交往的朋友并不多。很多人开始与之交往时,以为可以成为朋友;但随着交往的深入,缺点渐次暴露,不能令人“敬”,自然就不想与之为友。你不能指责我苛刻,认为我不能容人。对方说话唾沫横飞,我可以容忍;对方吹吹牛皮,喜欢摆显摆显,我能容忍;对方几天不洗澡,穿着邋遢,我能容忍;甚至说点小谎,偶尔几次不守信,我都能容忍。但如果对方品格低下、小人肠肚、损人利己、两面三刀、不知天高地厚,等等,我就绝难容忍,难以与之为友。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中的“小人”即是其中之一。你可以说我迂腐,当今时代,谁不是把朋友当作绳子往天上爬?谁不是把朋友的手当作火箸去拨火?的确,我很迂腐。但迂腐的我固执地认为,朋友间的情义是阳光的,而不在阳光的背面,更不是利用的工具。交友,以敬为前提。不是敬重对方的才学(当然有才学更令人敬重),不是敬重对方的能力(当然能力强更令人敬重),而是敬重对方的品行。不敬之,即难以友之。

因此,我从个人意愿出发,怀疑“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一句后人断句有误,应断成“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为妥。“善”字,有人解释为“善于”、“擅长”,有人解释为“在这里表示晏子交往的策略原则,是一种理性状态”。而我认为应解释为:善良;善德;心地仁爱,品德淳厚;与“恶”相对,等等。如,“祸淫莫验,福善则虚”(晋刘琨《答卢谌》);“凯风自南,吹彼荆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诗·邶风·凯风》);“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汉郑玄注《礼记·中庸》中的两句话“明则动,动则变”云:“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 因此,“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整句解释为:晏婴具备善德,所以与人交往越久,别人就越敬重他。

晏婴具备哪些善德呢?为什么孔子都说人们与他交往得越久就越敬重他?所恨自己所知太少,只得上网略作了解。晏婴值得称颂的事很多,聊取几则以飨朋友。

《史记》称其“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则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景公之,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他,他坚辞不纳。他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

为国主分忧,而二桃杀三士。

晏子真有善德!

再录几则孔子和司马迁对他的颂扬:

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

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司马迁为晏婴立传,对他极为推崇,说:“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耶?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