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015-01-30 17:05:02)
标签:

情感

      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①几(jī):委婉,轻微。  ②谏:劝谏。

  ③从:听从。  ④劳:操劳,辛劳。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假如他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进行劝说。看到父母心里不愿意听从自己的意见,还是要恭恭敬敬地劝说,又不违背做儿子的本分。为父母操劳担忧而没有怨言。”

【解读】

作为儿女,如果遇到与父母亲意见相左,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什么错的地方该怎样做?可以委婉地去劝止。这叫做几谏,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轻微地,能够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劝说。

  我们去说一个道理,道理本身是什么样也许不重要,但是表达方式很重要。孔子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你跟他们有什么意见相左,在说话的时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有话能不能好好说呢?

如果父母还在坚持自己的做法,那就是见志不从。没听你的意见怎么办?又敬不违,做孩子的还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顶撞他们。你心中可能对这事继续担忧,但不能生出怨恨,这就叫劳而不怨。这些就是儿女辈跟父母发生意见相左的时候圣人所提供的一种建议。因而,《弟子规》中就有“亲友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要求。

 

       《论语》“里仁第四篇”第十八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也是讲如何尽孝的。做父母难免会有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人子看到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该怎样对待?夫子讲“事父母几谏”,这个“几”是几微,很微小的细节。为人子看到父母有很微小过错的时候,可能是一个举动,甚至是一个念头,就要劝谏,让父母能够及时的改过来。因为小的过错容易改,如果小过错不改,等到形成大的过错,就很难改了。所以为人子要细心,看到父母有一点点偏失,立刻就要想到帮助父母改过,这是孝,不能陷父母于不义。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如果是见到父母之志不能够听从,他们可能很固执,不能够听受劝谏。我们还是要尊敬。不能因为父母不听我的劝告,我就不尊敬父母了,那也错了。有的人老是看到父母的过失,没有本事劝谏父母改过,又不能感动父母,所以常常发牢骚,常常指责父母,对父母没有尊敬心。这样又怎么能够让父母改过?最重要的先要恭敬父母,父母就觉得自己也要自重,不能够再犯过失了。这正是善巧的引导他改过自新。“又敬不违”,这个“不违”是不违背我们劝谏的初衷,要继续劝谏,要屡次劝谏。甚至可能父母会怒斥我们,父母嫌我们叨咕他的过失,我们还要“劳而不怨”。这个“劳”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劳苦,虽然劳苦但是不能怨父母,还是要继续劝谏,要有耐心,不能够退我们的初衷。另外一个意思,劳是忧劳,忧的意思。因为我们劝谏父母,父母不能听从,我们就会很忧虑。虽然忧虑却并不怨恨父母。这两个意思都很好。这样的做法,正是为人子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表现。《弟子规》上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有过失,我们要认真的劝谏他,让他更正、改正。劝谏不能板着面孔,像领导训话一样,这是很难让父母接受的。要“怡吾色,柔吾声”,和颜悦色,声音要低缓、要温柔、要善巧。譬如在劝谏的时候,应该先赞美一下父母,然后再把要劝谏的事说出来。如果父母脾气不太好,不太耐烦,你不能说:“你要耐烦一点,不是学了《弟子规》了吗,怎么还不改?老毛病!”这样讲父母只会更加逆反,你会把他推到了不愿意改正过失的对立面。假如你这么说,“爸爸,您最近学了《弟子规》,真有好的转变,有很大进步,脾气比以前好多了。要是能够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这就更好了。脾气愈来愈柔和,大家就愈来愈喜欢您了。”你这么一讲,让他听到了很受鼓励。和颜悦色、柔声下气的,以鼓励为主,不要用训斥的口吻,这是劝谏之道。有的父母确实很固执,你劝谏他,他“谏不入”。尽管你是用最善巧的方式劝谏了,他还是听不进去。或者是他不肯改,怎么办?还是要劝谏。有时候劝谏,他烦了、生气了,那先缓一缓,等到他开心的时候,再给他劝谏,而且要懂得抓住机会教育,就是在适当的机会点他一下。

  如果实在父母不能够改正,为人子会非常担忧,所以“号泣随”,就可能痛哭流涕。甚至父母实在不肯改,非常的顽固,我们劝谏的时候,可能还会打骂我们,我们也不能有怨言,不能有怨恨的心,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传统文化断了好多代了,我们的祖父一代也没有真正学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自从清朝末年开始就一直走向衰落,衰到底谷了。正所谓“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你不能怪他们。只能用恕道,在原谅他们过错的同时,慢慢的劝谏和教化,这是为人子之道。正如我们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父母也是耐心的教我们。我们现在长大了,学习了传统文化,也应该耐心的回馈父母、教导父母,这是知恩报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