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东北洗浴文化

分类: 烟火人间 |
“洗浴中心”也好,“汤泉”也罢,不管招牌如何变化,其实质都是洗澡的场所。洗澡的原始目的只是清除身体上的污垢汗渍,仅此而已。
更重要的是东北人洗澡讲究个仪式感,洗澡的场所俨然成了社交场。
由于气候的原因,东北这嘎达能在家里洗澡的日子也就两三个月,大部分时日还得上浴池,也叫澡堂子。像南方人那样在家里洗澡感觉不过瘾,大冷的天弄不好就冻感冒了。热水器容量有限,冲一会就由热变凉也很扫兴,没有伙伴互搓很寂寞,还总觉得洗得不够干净。还是到浴池潇洒自如,有池可泡,有莲蓬头可冲,有伙伴可聊,洗的干净透彻且心情愉悦。
泡澡要把整个身体浸泡在热水池中,热水澡水温不宜太高,一般以35~40的温水为宜。泡上那么十来分钟,整个人大汗淋漓,舒服而惬意。还可以几个人在里面吹牛聊天,甚至叫上一壶茶,边泡边聊。泡一会,上来凉凉,再下去接着泡。
还有一种是桑拿房里的“汗蒸”,作用和温水泡澡是一样的,但那温度更高,不是谁都能享受得了的,反正我是进去过一次,再也没有享受把自己蒸得“半熟”的体力和勇气。
(汗蒸房)
接下来就是搓澡了。搓澡不是仅仅用手简单搓几下,首先要有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洗澡神器“澡巾”。
有澡巾助力,皮肤上的污垢和代谢的死皮就很容易祛除了,既省力又干净。用澡巾搓澡的过程,也相当于给皮肤按摩了。大多南方人没见过这东东,来到东北用过一次就爱上了,临走还不忘买一沓带回去给家人分享。
搓澡可以自己搓,也可以伙伴之间互相搓搓后背。现如今,有了专业搓澡的服务人员,即搓澡师傅,也被戏称“人体表皮研究工程师”。
搓澡这行当大约解放前就有的,自从无产阶级专政以后,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取缔了。改革开放以后,还是无产阶级专政,搓澡这行当又回到百姓生活中来了。
在东北,无论高中低档浴池里都会有搓澡师傅,只是价位不同环境各异。大众浴池里,环境狭小,靠墙的莲蓬头排成一圈,中间摆放着若干窄床。想搓澡的浴客在周围一圈冲澡浴客的众目睽睽之下,一丝不挂地躺在窄床上,任由搓澡师傅前后左右一番揉搓,不用自己动手,已是干干净净。搓完还来个敲敲打打简单的按摩,浴客感觉很舒服的。在周围莲蓬头下冲澡的浴客看着眼前被揉搓的肉体,则很容易联想起《水浒传》中孙二娘人肉包子的来历。高档洗浴场所则文明一些,专门隔离出“助浴区”,搓澡床一字排开,大家各忙各的,没有观众。不管档次高低,请人搓澡都是人们的一种享受行为。
东北人讲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洗澡是一群人的狂欢。一如广东人爱在早茶店里消闲,四川人爱泡在茶楼里摆龙门阵,东北人早已经将泡澡视为一种休闲文化,把澡堂看做一种社交场所。节假日有闲的日子里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泡澡。正如某洗浴中心的广告词所言:“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一些商务活动的宴请之后,也会追加高档洗浴,那就是吃喝玩乐洗一条龙。
享受完搓秃噜皮的快乐,穿好浴衣,再享受洗浴中心的全套至尊服务。品味一下自助餐,点一个推拿捏脚的服务,再到澡堂必备休闲大厅,享受单人沙发配小电视。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着看着疲倦和困意一起来袭,不知不觉间已经进入梦乡。
如果一群人不知疲倦又喜欢热闹,也可以到灯光相对明亮一些的休息大厅,选择一款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热饮边喝边聊,也很有情趣。
前一篇:开博使人进步——开博十周年感言
后一篇:大蒜咖啡皆我所爱,二者可得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