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蒜咖啡皆我所爱,二者可得兼

(2022-11-13 18:07:31)
分类: 快乐生活


一位南方笑星自诩是“喝咖啡的”,同时笑话某北方笑星是“吃大蒜的”。言外之意喝咖啡代表高雅洋气,而吃大蒜则意味低俗土气。喝咖啡是把“苦”自己咽下“把芳香撒向人间”,而吃大蒜是“自己吃着香,别人闻着臭”。

  我无意参与这早已过气的话题的讨论,更不想探究争议本身更深层次的内涵,只想就事论事以实物为依托说点实在话。我要说的是,虽然我很“土”,土得掉渣,但大蒜、咖啡我都喜欢。

  就说那大蒜,可作蔬菜食用,几乎成了北方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吃法也有很多种,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也可作调味料,既能增香,又能祛腻。另外大蒜还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可以入药,是著名的食药两用植物,药食同源,既是食材,也是有记载的中药材。

   大蒜咖啡皆我所爱,二者可得兼


  作为食材,大蒜可以“独立成章”挑大梁,唱独角戏自成一道菜,比如腊八蒜。它可以长期占据餐桌,餐餐不拉。那翡翠般晶莹剔透的绿色会勾人眼球,也勾起就餐人的食欲。
每年冬天,我都会自己腌一瓶腊八蒜。
    大蒜咖啡皆我所爱,二者可得兼
  
  大蒜也可以做配角,给肉类和海鲜做配角,黄金配角与主角交相辉映互相成就,有了大蒜的加持主菜更美味。虽然是配角,但却是灵魂级的,不可或缺,少了灵魂的菜就不好吃了。看看这些以大蒜为第一配角的荤菜。

  蒜蓉粉丝开背虾
大蒜咖啡皆我所爱,二者可得兼


蒜蓉海蛎
  大蒜咖啡皆我所爱,二者可得兼


还有那些自身没有什么特殊味道的蔬菜,比如白菜、豆腐、土豆丝这些纯素菜,烹调时加上大蒜调味,会格外美味,大蒜的提味效果那是杠杠滴。 即使那些不吃大蒜的矫情人,也会喜欢这些菜,你只需在装盘时,把蒜片挑出扔掉。
  
  我在家做我们家的私房美食揎肉饼,肉馅必须放蒜末,而且要多放些。没有蒜末的加持,这个饼就没了灵魂。
   大蒜咖啡皆我所爱,二者可得兼
           (手机拍摄)
      
  大蒜大概是食物界爱憎分化最明显的食材之一。爱者欲罢不能,嗜蒜如命。恨者唯恐避之不及,怕沾染上它极具冲击力的霸道味道。每一瓣大蒜都被赋予了刺激的气味,吃完大蒜应尽量远离人群,或者干嚼一点茶叶可缓解口气。

  说到大蒜的药用价值,主要是消肿解毒、杀虫止痢,可用于治疗腹泻、肠道寄生虫病、皮肤浅表化脓性炎症、真菌感染等疾病。东北人大都知道也经常实践,感冒着凉了,切点葱姜蒜加点红糖煮水,趁热喝下去,出点汗就好了。大蒜冰糖水可以用来治疗咳嗽也广为人知。

  不能再说了,再多说人家还以为我带货卖大蒜呢!

  说起咖啡,咱不能完全否认那位南方名伶给咖啡的定位,人家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咖啡是舶来品,出身就自带洋气,全球三大饮料之一。正如文学大师巴尔扎克所言:“咖啡进入到胃里……人的大脑被唤起,好似要迎来一场大战。”
   大蒜咖啡皆我所爱,二者可得兼


  咖啡进入中国百姓生活不过几十年的历史,普及面也远不及大蒜,属于“阳春白雪”。浪漫浓郁的咖啡属于小众,特别是在老年群体,很难取代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饮料——茶。而我,虽老却欣然接受了这带着苦味的“外来物种”,且爱得深沉。

  我对咖啡的认知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美酒加咖啡”,让我对咖啡有所了解。那时我还未曾喝过咖啡,所在地也未见有这时髦的舶来品卖。有同事赴大都市出差,我托其代购。还有人揶揄我,“茶还没喝明白呢,又喝咖啡了!”其实那时的我只喝白开水,偶尔喝茶会影响睡眠,所以很少喝。

  看影视剧里喝咖啡的女人都是优雅地翘着兰花指,用小勺轻轻搅动着或浓或淡的咖啡,凑到鼻下轻闻,慢启朱唇细品。这些都不属于我,我喝咖啡缺乏仪式感,更注重它的实用性。晨起一杯咖啡,可暖胃、可解渴、可补水、舒心惬意又可提神醒脑,一上午精精神神不困不累。每日只此一杯,虽然喜欢也绝不多喝,不给睡眠添加障碍,不给心脏增加负担。这样的习惯已坚持数年。酗酒不好,酗咖啡也不好,自控能力还是有的。
   大蒜咖啡皆我所爱,二者可得兼


  别人喝咖啡讲究现磨、现煮,我没有那情趣和耐心,只是一小包纯咖啡加一袋鲜牛奶,一勺白糖,微波炉加热就OK了。喝咖啡的杯子也是有讲究的,我只是随便找了一个喝水的杯子,后来买咖啡赠送了一个杯子,算是专业化了。

  大蒜是打小就习惯的食材,终生不会改变。咖啡虽“饮龄”不长,但也习以为常不宜轻言放弃。大蒜我所欲也,咖啡亦我所欲也,二者可以得兼,那就雅俗共享,土洋并进吧!

(图片除注明外,其他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