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魏氏家谱及历史文化 |
或者我们可以如下安排春秋魏氏祖先的世系:
魏武子
魏悼子(管家:魏寿余;实权:魏文子随会)、魏錡(厨武子、吕錡)、魏颗(令狐武子)
魏昭子(绛)、魏相(吕相)
还是以上这个世系方案更能“自我安慰”?!如此,就可以解释的通前636年魏武子全面接管魏邑,否则还真不好说魏武子是不是担任过魏邑领导人及晋国大夫,毕竟能够名垂青史《左传》的也仅仅一个当年毕万公被封魏邑之前的“车右”而已?!
更大胆一点,也许可以
魏伯X
……
魏伯Y
魏武子(含毕万公及其家族前661-前636年期间治理魏邑)
魏悼子(管家:魏寿余;实权:魏文子随会)、魏錡(厨武子、吕錡)、魏颗(令狐武子)
魏昭子(绛)、魏相(吕相)
……
如果曾经的魏武公存在,那么姬姓古魏国国君级别比较高的,与毕公高和晋文公是同级!芮国是伯国!古魏国在西周以前的舜禹时期排在西部五国之首的!姬姓古魏国国君名字不见经传的主要原因是被“亡国灭氏”了!
问题是何种情况下才会被“亡国灭氏”?应该是周王朝的致命敌人才可能吧?然后研究清楚哪一个历史事件是要周王朝的命的?是不是西周古魏国的蛛丝马迹就会慢慢展现出来?请看以下关于“公族”的百度资料:
公族:西周始置。为朝廷大臣,掌君王贵族内部事务。《番生簋》谓王令兼司公族、卿事寮、太史寮。
《毛公鼎》谓王令兼司公族与“三有司”,足见公族地位之高。《诗·魏风·汾沮洳》:“殊异乎公族。”
《郑笺》:“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春秋时晋国设公族大夫,晋悼公时荀家、荀会、栾懕为公族大夫,见《左传·成公十八年》和《国语·晋语七》。杜预注:“公族大夫掌公族及卿大夫子弟之官。按其他资料来理解,公族应该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官衔。所以“公族”详细释义:(1).诸侯或君王的同族。(2).指公族大夫。
汾沮洳(诗经•国风•魏风)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看看,西周古魏国的诗歌里面都能包括公路、公行、公族这样的官名,确实就连你们猜测的“魏武公”都不是不可能?所以魏錡申请的应该不是“公族大夫”,而是像赵氏公族一样的源远流长的魏氏公族?!
[强][强][强]
或许这是一个突破口?当然还必须依赖出土文物比如毛氏家族的“毛公鼎”之类的。现在靠左传或者太史公司马迁,应该没有任何用处了?他们的作者不过提线木偶,全都得听周天子的?我半个月前之所以将古魏国被灭亡的时间也就是前661年记错成王子朝携带周王室文献资料逃亡楚国的前516年,就是潜意识里在“配对”某个“让周王朝丢命”的事件!
问题是公元前661年西周古魏国灭国前不久,我们能够看到的古魏国让周王室恼火的事件也就是收留芮伯万呀?至于“亡国灭氏”吗?感觉这非常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生的“全网封杀”?关键还希望大家思考清楚为啥是古魏国国君“收留”芮伯万?仅仅是“地理位置近”这一个原因吗?还有芮伯万的错误仅仅是喜欢讨很多小老婆吗?而且尽管所有有关古魏国国君与各国交往历史全被抹去,为啥鲁国国君居然号称“鲁魏公”呢?请问这里的“魏”难道不是古魏国的“魏”?
本人一个大胆猜测就是:尽管本人曾经潜意识错误“配对”了两个历史事件——西周古魏国被灭国灭氏和王子朝携带周王室文献资料逃亡楚地,但会不会这两件事本来就互为因果呢?而且西周古魏国国君很可能不是你文勇宗亲猜测的所谓正宗姬姓,正相反恰恰就是周文王另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儿子之后裔?只不过刚好这个古魏国国君血脉祖先就是周文王血亲内部的“相煎何太急”?
所以最有可能就是被同样“灭史”的冉季载——周王王最小儿子,也是被今日毛氏后人考证出来的“毛叔郑”——毛氏始祖之一。要知道,最刻骨铭心的敌人不是来自外族,而是同族之间的“相煎何太急”?!我坚信第一个公开发表的历史著作春秋和左传肯定在王子朝携带周王室文献出逃楚地的前516年之后吧?不可能在此之前?所以古魏国的灭史必然与这一刻骨铭心的“文献流出周王室事件”不无干系?(文/魏高原 2022.05.02 长沙)